和平奏響綠美生態“奮進曲”
厚植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
○本報訊 特約記者 江逸倫 通訊員 曾海圣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今年以來,和平縣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抓手,立足縣域實際和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綠美和平生態建設“六大行動”,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為“百千萬工程”賦能添彩。
日前,在位于東水鎮董源村的和平縣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林地,林業管護人員對今年春季種下的樹苗實施松土擴穴、追肥培土、修枝等撫育工作,以改善樹木生長環境,促進樹木茁壯成長,提升森林質量。據了解,今年以來,和平縣已完成2023年度森林質量精準提升8.25萬畝,其中林分優化3.92萬畝,新造林撫育2.03萬畝,森林撫育2.3萬畝。
造林護綠意識的提升是綠美生態建設重要一環。近年來,植綠護綠已成為和平縣助力綠美生態建設的新風尚。義務植樹志愿者表示,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不僅能增強廣大干部群眾“植綠、愛綠、護綠”的生態文明意識,還能為全縣造林綠化盡一份心、出一份力,進一步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
除了造林撫育,和平縣還不斷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在浰源鎮洪浰村,三棵名為儀花的百年古樹因生長年限較長,自身生理機能下降,出現枯枝、腐朽、空洞等現象。和平縣林業部門了解情況后,立即組織林業技術人員開展古樹搶救復壯工作。目前,三棵儀花古樹的樹干防腐、樹洞修補和樹干涂白工作已全部完成。據和平縣林業局綠委辦工作人員介紹,和平縣現存古樹名木454株,今年對15株古樹名木制定了“一樹一策”搶救復壯方案,有針對性地采取樹冠修剪整理、樹干涂白、樹洞修補等措施,同時對周邊地塊進行打孔施肥、根系復壯,有效改善古樹名木立地生長環境。
今年以來,和平縣緊緊圍繞生態建設總體目標,統籌推進綠美和平生態建設“六大行動”,高質量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2個,建設森林鄉村1個、綠美紅色鄉村1個,實施鄉村綠化美化9個,建成“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1個,建設鄉賢林1000畝,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美和平樣板,推動和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生態支撐。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