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新起點上交出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和平縣城全景圖 馮曉銘 攝
今年以來,和平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省委書記黃坤明調研河源指示要求,認真落實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和市委八屆六次全會的部署要求,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對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的工作安排,堅持制造業當家,大力實施產業興縣行動,統籌推進“融灣”“融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綠美和平生態建設等工作,奮力拓平臺、抓招商、上項目,縣域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前三季度,和平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9.5億元,同比增長5.4%;農業總產值24.9億元,同比增長5.2%;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1.5億元,同比增長1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億元,同比增長1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4億元,同比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6%;稅收總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24.6%;實際利用外資265萬元,同比增長430.0%。
特色農業高效發展。1.06萬畝高標準農田加快建設,燈塔盆地灌區(和平片區)投入使用,累計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2.41萬畝,超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獼猴桃產業園持續發揮效益,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建成,絲苗米產業園正在加快建設,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完成計劃投資90.5%,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效益持續增強。獼猴桃、百香果、優質稻、茶葉、油茶、黃豆“六個十萬畝”農業種植基地加快建設,完成試種“黃玉”優質新品種300余畝及36個早造絲苗米新品種。1月-9月,第一產業增加值18.5億元,同比增長5.2%。
工業經濟后勁增強。聚焦主導和特色產業,持續做強鋼鐵、腐竹、食品飲料、新材料、新醫藥、可穿戴飾品六大主導產業,推動“六個十億級”產業聚集發展,全縣工業企業總體保持較好運行,企業減產面持續收窄。目前,全縣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4家,其中今年新增4家。1月-9月,第二產業增加值22.6億元,同比增長10.6%。
第三產業穩步回升。成功舉辦“溫泉之都·和平有約”——河源客家文化旅游周(溫泉節)暨和平縣溫泉康養精品線路品鑒活動、和平縣“5·19中國旅游日”系列活動,丹楓農場、瑞豐種養專業合作社成功上榜廣東省第二批南粵森林人家名單,備案登記民宿24家,工業園糖水夜市提質升級,凝聚人氣、激發活力。1月-9月,第三產業增加值48.5億元,同比增長3.2%。
園區支撐作用凸顯。堅持把福和產業轉移園作為“產城融合”“城園互動”和平樣板的主陣地,一體化推進園區建設、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福和產業園北擴工程和大壩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完成第二年度產業園區用地整治811.33畝,園區的吸附力和承載力進一步增強。1月-9月,園區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0.4億元,同比增長28.3%,增速排名全市園區第二。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全面落實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大力開展聯合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駐點招商,今年以來,縣領導同志赴3省10市開展招商引資46次,拜訪企業和商協會75家;招商小分隊外出開展招商引資72次,對接企業和商協會122家。1月-11月,累計實現在談項目55個,意向投資總額304.27億元;新簽約工業類項目22個(其中正式簽約19個,制造業項目16個,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13個),合同投資總額73.60億元;新動工工業類項目13個,合同投資總額58.3億元;新投產工業類項目11個,合同投資總額30.8億元。
縣城首位度加快提升。堅持新城核心區、高鐵新區、產業園區、老城區“四區融合發展”,以創建全國文明縣城為抓手,大力推動縣城高水平擴容提質,持續完善工業園區及周邊公共基礎設施,加快高鐵新區建設,推進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改造升級,燈光球場停車庫、全民健身廣場等開放使用,百盛時代、華城鉆石等高品質小區加快建設,印象新天地商業綜合體順利開業,縣城綜合承載力、吸引力、競爭力不斷提高。
和平縣先后獲得“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廣東省教育強縣”“廣東省旅游強縣”“廣東省衛生縣城”“廣東省縣級文明縣城”“嶺南特色水果產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2023年,被省委平安廣東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平安鼎”。
■本版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江逸倫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