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美好生活新圖景
和平縣辦好民生實事、織密兜牢民生保障網
■和平縣燈光球場,今年8月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和平縣印象新天地,是和平縣城最新的商業綜合體。
■和平縣婦幼保健院新院,位于福和產業轉移園內。
核心提示
醫共體正給和平帶來新的改變。近期,和平縣抓住廣東省及深圳市幫扶的有利時機,縣人民醫院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等建立了對口幫扶,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技術協作。部分人才薄弱的科室還與對口幫扶醫院相對應的專業簽訂長期業務指導合約,確保醫療質量。
“面對面”機制聽民意聚民智解民憂,交通與經濟夯實民生保障基礎,“百千萬工程”讓民生保障擴面增效提質,醫療教育就業同步發力……一直以來,和平縣以辦好民生實事為切入點,持續完善民生服務保障體系,著力織密兜牢民生保障網,讓全縣人民共享更多發展成果。
落實“面對面”機制
民生保障更有力度
“感謝法院和社區,沒想到糾紛在家門口就解決了!”市民陳某連聲稱贊道。近日,在和平縣河西社區調解中心,經過和平縣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和社區調解員共同訴前調解,達到案結事了的良好效果。
面對面,點對點,為大家排憂解難。“面對面”機制堅持從群眾“吐槽”中找問題,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化系統,對各渠道收集到的突出民生問題統一建庫。專班通過定期全面梳理政務服務熱線電話、政府網頁、微信、群眾來信、現場信訪等渠道掌握的突出民生問題,運用大數據統計分析,“算”出群眾“吐槽”最集中的問題,“算”出民生痛點、治理堵點。
一直以來,和平縣委、縣政府先后聚焦“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出行難”“關愛保護未成年人”主題,在聽民意、聚民智、解民憂中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實現路徑。截至目前共召開4次座談會,通過各渠道共征集894條問題,已辦結874條,階段性辦結20條。20條有代表性的問題提交到“面對面”座談會研究解決,11條問題得到解決,9條問題正在解決。
為實現精準“把脈”,全縣各級各部門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入手,加強多部門會商協作,厚植人民情懷,帶著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強化擔當作為,做好群眾溝通工作,提升“面對面”工作效率。“陽明鎮幸福里小區南面市政道路很爛,工地不做降塵措施也允許開工沒人管”“東方國際這邊入讀福和小學,由于福和小學學位問題,導致大部分東方國際小區適齡學生被分到二小就讀”等市民反映的“出行難”“上學難”問題已得到解決,進一步推動了該縣教育事業發展,改善提升了該縣交通出行環境。
在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問題中,和平縣聚焦民生補短板,緊盯安全防風險,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確保開局之年打好開局之戰。各級干部堅持問需于民,真心實意把群眾當親人、拉家常,多聽取“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民情民聲,對調查了解到的各種問題,建立工作臺賬,細化責任分工,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交通與經濟齊發展
民生保障基礎更堅實
交通運輸是市場經濟的經脈,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撐。交通出行服務事關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影響深遠,只有對其竭盡所能保通、保暢,才能讓市民生活井然有序。
近期,和平交通路網不斷完善,國道238線鴨塘至興隆中橋段改建工程、省道253線熱水至青州段、“四好農村路”等重點交通項目穩步推進,積極謀劃河惠汕高速公路北延項目建設,內聯外通的交通路網加快形成。
同時,和平積極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省推進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以及深圳福田區對口幫扶等政策機遇,認真學習深汕合作區等先進經驗,掛牌成立和平(深圳)制造業企業創新中心和“人才雙向飛地”,開啟“雙向飛地”發展新模式,與“雙區”聯系更加高效便捷,為市民帶來更多發展可能性。
隨著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和平“數字政府”改革持續深化,產業有序轉移和招商引資對接平臺高效運轉,完成廣東省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平臺第一期122項事項數據共享責任清單編制和數據資源編目掛接工作;行政審批實行全流程線上申報、審批、辦結,政府投資審批類項目辦結時間由法定日期5天內辦結壓縮至3天內,企業投資備案類項目辦結時間由法定日期3天內壓減至24小時內,切實實現惠企便民。
“百千萬工程”開局起勢良好 民生保障擴面增效提質
和平縣正立足資源稟賦,乘勢而上,借助“百千萬工程”的浪潮,著力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木制看臺坐起來很舒服。”“新改造的球場離家近,走路5分鐘就到了。”“打完球直接在更衣室換衣服,方便省事。”……在和平縣城,今年8月改造完成的燈光球場讓市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同是位于縣城的和平縣全民健身廣場,也是和平縣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總用地面積6973平方米,主要建設有足球(5人制)、籃球、排球、室外乒乓球、羽毛球場地及室外健身、兒童娛樂區域。目前項目已全部完工,免費開放使用后,將有效地滿足縣城群眾散步、運動等休閑需求。
近年來,和平縣縣城首位度加快提升,和平堅持新城核心區、高鐵新區、產業園區、老城區“四區融合發展”,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大力推動縣城高水平擴容提質,持續完善工業園區及周邊公共基礎設施,加快高鐵新區建設,推進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改造升級,燈光球場停車庫、全民健身廣場等場所開放使用。“智慧城市”建設、“六亂”整治等工作扎實開展,地下管網混亂、地面反復“開膛破肚”等城市頑疾有效破除,縣城綜合承載力、吸引力、競爭力不斷提高。
和平縣還畫好“同心圓”,為推動鄉鎮聯城帶村功能持續加強,結合各鎮比較優勢,堅持“一鎮一策”,因地制宜打造1個中心鎮、2個特色鎮,熱水、古寨、大壩、貝墩和林寨等5個示范鎮加快建設,公白鎮美麗圩鎮省級示范樣板建設高標準推進,陽明鎮高車水至合水鎮腐竹產業園、陽明鎮高車水至貝墩鎮腐竹產業園等2條縣級示范帶完成初步設計,各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有效提升。
同時,和平鄉村特色化加快推進,深入實施“一村一品”工程,科學制定216個行政村分類發展規劃,40個美麗宜居村莊項目庫完成初審工作;組建強村公司,整合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福田產業幫扶等資金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以工代賑”,進一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
瞄準群眾需求 民生福祉更加殷實厚重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滿足群眾需求中帶來實實在在的民生成果,和平縣在行動。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平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積極搭建供需平臺,1月—9月,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3期共培訓372人,申請受理各類就業創業補貼合計422.06萬元,已發放補貼72.58萬元,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432人。
教育是民生之基。近期,和平縣的福星中學、福和小學獲評市級“雙減”示范校。縣域內9所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及附屬工程、城南學校運動場改造項目基本建設完成;福星中學、福和小學、青州中學、和平中學等4個建設項目有序推進。
醫療是民生之需。近年來,和平醫療衛生事業全面發展,縣婦幼保健院新院、縣人民醫院傳染樓擴建項目建成使用,縣第二人民醫院、縣精神病專科醫院項目加快建設,縣中醫院“二甲”復審工作順利推進,鎮村醫療衛生機構加快提檔升級,縣疾控中心、縣慢病站、縣精神衛生中心等納入醫共體成員單位統一管理,緊密型醫共體進一步深化,全縣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文化是民生之魂。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平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通過評估驗收,東水鎮示范所、浰源鎮示范所等公共文化場所建設與提檔升級改造工程穩步推進,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45個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使用(正在推動另外3個新成立的居委會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平縣圖書館分館數量增加至18個、服務點30個及格致書房6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福謙樓、高安樓、江廣橋的兩線圖修改工作高質量完成,和平縣合唱團代表河源市榮獲全省“百歌頌中華”合唱比賽銀獎的好成績,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社保是民生之依。和平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為全縣8954名特殊群體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發放低保資金5961.7016萬元、特困供養金1927.5662萬元,特困護理費528.0580萬元,孤兒生活補助金6.3065萬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助金32.3511萬元、高齡津貼1327.8340 萬元,特殊群體生活更有保障。
治安是民生之盾。和平堅守安全底線,深入開展重大事故隱患排查專項整治2023行動,先后制定印發了各領域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狠抓道路交通安全、非煤礦山、工貿企業、危化品及煙花爆竹等領域重大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圓滿完成了專項行動第一階段動員部署、第二階段企業自查自改和部門幫扶工作。
同時,為筑牢防災減災防線,和平全面落實《河源市暴雨災害預警與響應條例》,扎實做好森林防滅火工作,嚴格執行防臺風“六個百分百”硬性要求,落實“三個聯系”制度以及特殊群體臨災轉移“四個一”機制,成功打贏“龍舟水”、臺風防御攻堅戰,實現了“零傷亡、少損失”目標。同時,和平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大力推進維護政治安全八大專項行動,縱深推進“1+N”專項打擊整治行動、“河安2023”專項行動、社會治安“大掃除”系列行動。
9月25日上午,平安廣東建設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會上通報了2022年度獲頒授“平安鼎”單位。這是廣東首次在省級層面開展“平安鼎”頒授活動。和平縣被省委平安廣東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平安鼎”。
■組稿:本報記者 雷宇爍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江逸倫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