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來”調解室:
弘揚“和”文化繪就調解新“楓”景
2024-02-28 10:50:37
來源:河源日報
近年來,和平縣陽明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成立“和和來”調解室,結合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多樣化的實際,通過以文化人、以法育人的方式,將矛盾解決在群眾家門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近日,筆者走進“和和來”調解室,“冤家宜解不宜結”“和氣生財”等諺語故事,王陽明先生家訓“以仁禮存心,以孝悌為本”所體現的“仁、禮、悌”等宣傳展板映入眼簾,調解員曾言正在和同事處理一起鄰里糾紛。
結合雙方當事人的訴求以及實地了解掌握的情況,調解員在矛盾糾紛調解前,讓雙方當事人在“和和來”調解室觀看體現“和”文化的動畫、視頻和宣傳展板。待雙方情緒平復后,再向雙方當事人提出初步方案,進行磋商和修改,促使雙方達成一致協議,握手言和。調解員曾言告訴筆者,“和和來”的客家話意為慢慢來、萬事好商量,設立該調解室旨在進一步弘揚“和”文化,多層次多方面化解民間糾紛,推動“和”文化涵養一方群眾,浸潤一方水土。
除了推動“傳統文化+人民調解”創新模式外,“和和來”調解室還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設立咨詢臺、在調解中融入法治宣傳等方式開展普法宣傳,不斷擴大人民調解工作的知曉度和影響力,讓群眾更加直觀形象地學習了解法律,增強群眾化解矛盾找調解、解決問題靠法律的法治意識。
“和和來”調解室成立以來,通過以文化人、以法育人的方式,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多元化解,讓“楓橋經驗”煥發時代新彩,有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截至目前,該調解室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0件,調解成功21件。
(特約記者 江逸倫)
上一篇:和平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縣區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