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全面開展“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
構筑“大平安” 繪就和諧景
■和平縣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
■日前,和平縣大壩鎮的婦聯執委到村民家走訪,及時掌握情況,推動矛盾糾紛在基層及時化解。
■和平縣法治文化公園
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著力提升法治建設和平安建設水平,連續3年在平安建設考評中獲評“優秀”等次,2023年獲授省級平安建設最高榮譽“平安鼎”。
近年來,和平縣統籌抓好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等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奮力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政法工作現代化,平安建設、法治建設不斷向更高水平邁進。目前,和平縣全面開展“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以綜治中心為核心,發揮網格、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以及“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六大主力軍的作用,充分運用“N”個群防共治力量,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服務體系建設,聽取社情民意,增強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助推“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推動矛盾糾紛化解一站式服務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政法委“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部署要求,在和平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和平縣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于去年12月成立。這是全市第一個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今年6月,全市“1+6+N”工作現場會在和平縣舉行。
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和平縣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共受理案件2117宗,其中司法調解1607宗,行業調解510宗;共調解成功1314宗,其中司法調解成功816宗(引導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346宗),將大量案件調解在庭外,大大減輕了法院收案壓力。
和平縣以保證群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為目標,以構建完善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格局為重點,堅持因地制宜,全力建設集反映問題訴求、調解矛盾糾紛、防范社會風險于一體的“一站式”平臺,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從原有的“多環節”向“一中心”轉變,推動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訴求、“一攬子”調處矛盾、“一條龍”辦結服務,將其打造為群眾矛盾糾紛調解的“終點站”。當前,和平縣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的樞紐作用和聚合能力發揮明顯,已實現“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一是成為矛盾糾紛的綜合受理站,受理、調度和調解縣城范圍內的矛盾糾紛,受理鄉鎮綜治中心上報的復雜、重大矛盾糾紛。二是成為多部門銜接的中轉站,以和平縣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為對接主體,促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調解等有機銜接,引導更多的當事人優先選擇調解和通過非訴訟方式解決紛爭。三是成為調解資源的融合處,匯集調解資源、培育調解組織,推動各類調解組織融合發展。四是成為矛盾糾紛調解的信息收集點,歸集、統計、研判矛盾糾紛工作有關數據,加強對矛盾糾紛預警提醒,及時報告重大矛盾信息情況等。五是成為調解員的培訓中心,積極組織開展調解員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調解員的專業化水平與能力。
目前,和平縣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基本完成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已設立接待大廳、矛盾糾紛調解室、部門進駐工作室、社會心理服務室、網格工作室等功能室,運行機制、工作流程、調解文化均已上墻,初步實現矛盾糾紛第一時間受理、第一時間調處、第一時間辦結。
成功打造了“和和來”特色調解品牌
近日,和平縣人民法院參考熱門歌曲《若月亮沒來》,改編制作成短視頻MV——《若矛盾還沒解》,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該法院訴前調解主陣地——“和和來”調解室,擦亮“和和來”特色調解品牌,讓更多的群眾了解訴前調解的優勢,在遇到矛盾糾紛時,優先選擇“和和來”調解室進行化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據悉,和平縣充分發揮“陽明文化”的作用,結合傳統和法治文化,創新發展“和和來”調解品牌,按照“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的心理調節方法,通過“和為貴”“六尺巷”等典故及身邊案例,運用“四心”工作法(耐心聽取訴求、同心說理釋法、真心解憂止紛、恒心跟蹤問效),熏陶、感化群眾,促進矛盾糾紛的實質性化解,推動構建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鄰里關系。
農民工薪酬問題是涉及社會民生的重大課題,勞動報酬權益是廣大農民工的核心權益。“五一”勞動節前夕,和平縣人民法院運用“和和來”調解法,成功調解了一起9名農民工討薪案件,幫助他們討回14萬元工資,有力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余某等9人在蒲某承包的和平縣某小區建筑工程項目從事消防火災自動報警工程。工程竣工后,蒲某因未收到工程款,導致不能如約支付余某等人的勞務費。經協商,雙方約定由蒲某出具欠據一份,標明欠余某等9人16.2萬元,并承諾分4期按期給付所欠勞務費。但到了給付期后,余某等9 人仍遲遲未拿到剩余的14萬元,便一紙訴至和平縣人民法院,要求討回辛苦勞動的血汗錢。
原告余某說:“我們現在都在深圳、廣州、東莞工作,為了討薪,每個月都要請一兩天假,還花費了不少路費。”對此,調解員謝春培詢問了其他8名農民工的想法,他們均同意本次調解,并委托余某處理討薪有關事宜。
在調解現場,調解員運用“和和來”調解法,通過“聽、辨、借、讓、和”五個調解步驟,詳細了解案件情況及農民工訴求,為矛盾雙方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保障工人工資支付條例》等相關法律條文,通過和平本土“和”文化,引導矛盾雙方“以和為貴”、互讓互諒、各退一步。
特邀調解員鄒國球說,通過運用“和和來”調解法,當事人有效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此外,通過法律的角度,使農民工的利益得到保障。
經過調解員的耐心調解,余某同意給予蒲某半個月時間籌集資金,蒲某同意盡快一次性支付所欠的剩余14萬元勞務費。矛盾雙方當場簽訂調解協議,調解協議經和平縣人民法院審查,予以司法確認,農民工的辛苦錢得以保障。
本案以訴前調解方式結案,省時省力,且不收取任何費用,既為當事人節約了時間,也減輕了當事人來回奔波的訴累。和平縣“和和來”訴前聯調工作室自今年1月運行以來,有效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切實維護了轄區安全穩定。
大壩鎮獲評省“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先進典型
2019年,和平縣大壩鎮石谷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大壩鎮水背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今年,大壩鎮獲評2023年度廣東省“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先進典型,大壩鎮群眾信訪訴求綜合服務中心被評為全省縣級標桿。
為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大壩鎮充分發揮“多元力量”作用,依托全鎮73名網格員和418名信息員的基層“觸角”,實現了矛盾糾紛及時排查與有效處理。這一創新舉措極大地增強了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今年1月至8月,全鎮網格員通過日常巡查走訪,共排查網格事項2141件,成功辦結2141件,辦結率高達100%。這一數據的背后,是網格員和信息員對矛盾糾紛的精心梳理與高效處理。他們及時上報矛盾糾紛信息,做到矛盾糾紛的分級、分層處置和辦理,確保每一件糾紛都能得到妥善處理。
在推動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大壩鎮注重發揮“N種力量”的作用,激發治理“細胞活力”。首先,各村黨支部、黨小組積極聯系本網格的婦聯執委,再由婦聯執委分別聯系一個自然村,形成了強大的隊伍合力。通過建立健全黨支書列席婦聯執委“第一議題”學習制度,村黨支部書記每月參加一次婦聯執委工作例會,不斷提升婦聯執委的履職能力,有力推動矛盾糾紛在基層及時化解。
同時,婦聯執委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發揮。通過推行“黨小組+N婦聯執委+N家庭”模式,以婦女之家、兒童之家和老人之家為主陣地,持續深化“巾幗大宣講”系列活動,增強了村民的法治意識,實現了服務群眾全覆蓋、零距離,使鄉村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
此外,大壩鎮還深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調解文化,發揮“五老人員”、婦聯執委、熱心群眾等基層力量,建立了“和和來”調解室、“半邊天”調解室,促進了矛盾糾紛的實質性化解。
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提升了大壩鎮自治、法治、德治水平,還為大壩鎮的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后,大壩鎮將繼續深化基層治理創新,充分發揮多元力量的作用,為群眾提供更加精細化、高效化的服務,努力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攝影:本報記者 林科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