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以多元化供給、規范化管理、信息化服務為抓手
優化升級服務“供給側” 全力編織養老“幸福網”
○本報訊 記者 葉春雨 和平縣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以多元化供給、規范化管理、信息化服務為抓手,持續優化升級長者服務“供給側”,全力編織養老“幸福網”,努力實現全縣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推動參保擴面,按時發放待遇。持續深入開展“社保服務進萬家”活動,加強社保政策宣傳解讀,擴大社保覆蓋面,保障新業態就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享受社保公共服務。2024年,全縣參加養老保險(含企業職工、城鄉居民、機關事業單位)約24.93萬人,發放養老保險待遇約95150人。同時,同步調整社保養老金,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人均增加144.55元/月,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人均增加92.08元/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220元/月。
推動多支柱養老,優化養老保險體系。圍繞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立足社保職能,在養老第一支柱方面,開展“社保服務進萬家”,組建三人小組,到248個村居開展社保政策宣講和提供社保上門服務,推廣個人養老金,鼓勵更多城鄉居民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轉至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或參加更高水平的繳費檔次,促進基本養老保險提質增效。目前,已通過社保精準參保擴面系統成功擴面1148人。在養老第二支柱方面,積極協調縣人社局、縣財政局等部門,研究解決職業年金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問題,統籌加強財政資金保障,合力推進職業年金實賬積累工作落實,完成做實補計息金額885.4萬元。在養老第三支柱方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大力開展個人養老金全面實施宣傳月活動,召開和平縣個人養老金政策宣講會,動員干部職工積極開戶繳存。
推動社保改革,進一步提升保障能力。一是深入實施社保“鎮村通”工程,健全城鄉居保經辦網點306個,設立大壩鎮水背村、陽明鎮新社村2個試點村,在234個村居配備了“粵智助”自助設備,依托“粵智助”終端提供“自助辦”服務,積極推動11項低風險高頻率社保服務事項延伸到鎮村,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即可辦理社保業務。二是深入推動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推進50項社保業務進駐縣政務中心服務大廳、76項社保事項網上辦,實現業務“一窗通辦”“一網通辦”。同時,用好共享數據,定期與司法、檢察院、法院、民政等部門開展數據比對核實工作,加強對人員基礎信息和生存狀態核驗,避免錯發、多發待遇。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