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新區臨江鎮加快開發建設紀實
雙輪驅動 核心引擎
位于臨江鎮的江東新區產業園配套設施日趨完善,產業發展效益逐步顯現。本報記者 馮曉銘 航拍
核心提示
臨江鎮,這個因面臨東江而得名的中心鎮,再一次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
在江東新區奮力打造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的發展征程與使命任務中,提出了構建“三點三帶四組團”戰略發展布局,其中,臨江鎮坐擁高鐵新城組團和產業起步區組團兩大組團,其被賦予打造江東新區發展核心的歷史使命和戰略定位,迎來了“二次創業”的發展機遇。
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近年來,特別是去年8月以來,臨江鎮按照江東新區“三點三帶四組團” 戰略發展布局,牢牢抓住重大機遇,切實扛起歷史責任,大力推進高鐵新城組團和產業起步區組團開發建設,重點項目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三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黨的建設等各項事業有力推進,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藍圖繪就,重任在肩;百舸爭流,不進則退。臨江鎮新起點上的動員令已經發出、沖鋒號已經吹響。該鎮將堅持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的工作狀態和精神姿態,全力打造江東新區發展核心,為新區推動提效破局、加快打造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作出新貢獻,向上級和全鎮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臨江鎮簡介
臨江鎮因面臨東江而得名,全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地處東江東岸沿線,與河源高新區隔江相望。臨江鎮是河源市區跨過東江向東發展的腹地,被定位為河源市未來行政中心,是江東新區發展核心。近年來,臨江鎮分別獲評全國食品安全示范鎮、省級中心鎮、省衛生先進鎮等稱號,是納入河源市“十三五”重點規劃的鄉鎮之一。
歷史與機遇
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
臨江鎮,鎮名因面臨東江而得,全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從歷史沿革來看,新中國成立初,臨江鎮屬古柏區、第四區,1952年屬第十區(柏埔鎮),1957年12月成立臨江鄉,1958年10月屬柏埔公社,1961年4月分立臨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設臨江鎮。
建市以來,臨江鎮充分發揮毗鄰市區與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優勢,依托地理與資源稟賦,在經濟貿易、招商引資、工業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市各鄉鎮前列。2004年,臨江鎮以建設臨江工業園為載體,努力完善園區各項基礎設施,傾力打造招商引資平臺,迎來了投資開發的首輪熱潮。2005年,該鎮完成財稅總收入1354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同比增長48.5%。
歷史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臨江鎮再次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2014年5月20日,江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運作,拉開了河源二次跨江發展的序幕。原屬紫金縣管轄的臨江鎮、古竹鎮劃為江東新區管理。2015年,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園獲批省級產業園,并于2017年獲評省級優秀產業園(起步園),其中,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園省級產業集聚區就坐落于臨江鎮。
在2018年10月11日召開的江東新區工作大會上,江東新區黨委、管委會正式提出構建“三點三帶四組團”戰略發展布局(打造高鐵站、航運碼頭、通用機場“三點”,東江東岸生態景觀產業帶、都市經濟產業帶、東部鄉村振興產業帶“三帶”,城市起步區組團、高鐵新城組團、產業起步區組團和特色產業組團),以“四組團”為發展主戰場和拉動江東新區發展的“四輪驅動”系統,推動新區全域協調發展。
臨江鎮作為高鐵新城組團開發建設的主陣地和產業起步區組團的發展腹地,被正式賦予打造江東新區發展核心的使命任務,也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找準了發展的著力點。同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高鐵新城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樞紐節點、河源市中央商務區、河源市未來行政中心,必將讓臨江鎮獲得更多的政策和資源紅利。
臨江鎮,已經迎來了“二次創業”的重大機遇和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扛在肩上,臨江鎮黨委書記溫遠良表示,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按照新區“三點三帶四組團”戰略發展布局,牢牢抓住重大機遇,全力以赴攻堅奮戰,以“二次創業”的信心和決心,拿出“二次創業”的力度和干勁,努力實現“二次創業”的突破和成功,奮力推動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建設,為河源、江東新區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雙輪驅動”全力打造核心引擎
平臺與發展
吊塔林立,機聲隆隆,工程車輛穿梭于建設工地……
江東新區臨江鎮聯新、澄嶺片區,與河源高新區一江之隔,一座產業新城正在崛起——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稱江東新區產業園),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加快建設、加速集聚。
發展的背后,離不開臨江鎮全體干部群眾付出的辛勤汗水。近年來,臨江鎮黨委、政府立足新起點、擔負新使命,以主人翁精神,全力推進高鐵新城組團和產業起步區組團開發建設,助力推動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建設提效破局。
以江東新區產業園為主陣地的產業起步區組團,是江東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戰場,是新區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優質高端產業延伸區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的重要承載地。
高鐵新城組團是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樞紐節點、河源市中央商務區、河源市未來行政中心,是江東新區發展核心中的“核心”。
近年來,臨江鎮加快推進高鐵新城組團和產業起步區組團開發建設,特別是在征地拆遷項目用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產業起步區組團方面,自2015年啟動開發建設至今,江東新區產業園累計完成征地面積8000多畝,投入資金8.8億元,平整土地3600畝,建成道路8.7公里、管網8.4公里,引進項目35個,動工投產項目18個,園區配套日趨完善,產業發展效益凸顯。
高鐵新城組團方面,完成贛深高鐵(臨江段)、深河人民醫院等項目的供地,高鐵河源東站站前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啟動,基本完成行政服務中心項目的供地,正在全力推進高鐵新城二片區項目用地的征拆工作。
與此同時,臨江鎮還以“零容忍”態度狠抓土地管控,采取日常巡查、白天強拆、夜間執法等措施,加大巡查頻次和力度,以嚴紀律、鐵手腕,嚴厲打擊“三違四搶”現象,切實規范用地行為,堅決維護項目規劃范圍內的用地建房秩序。
臨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俊輝介紹,接下來,該鎮將以“雙輪驅動”打造引領江東新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全力推進高鐵新城組團和產業起步區組團開發建設,為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建設提效破局展現臨江擔當、作出臨江表率、干出臨江作為。
據介紹,接下來,該鎮將繼續全力推進高鐵新城二片區項目用地的征拆工作,全力配合推進高鐵河源東站站前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設,重點推進柏埔河以北道路基礎設施、生產生活留用地、安置點等項目用地的征拆工作,完善行政服務中心項目用地,完成高望片區自來水升級改造,謀劃高鐵新城其他片區項目用地的征拆工作。在產業起步區組團開發建設上,全力推進產業起步區擴園工程,重點推進東環南路、茂布沙另片區、緯四路、柏埔河南路等項目用地的征拆工作,完成禾坑瀝遷改工程,大力推進園區污水處理廠、桂林變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村民生產生活留用地和安置地,全力配合推進入園工業項目的施工建設,助力將新區產業起步區打造成有高度、有基礎、有亮點的深河合作區。
加快補齊民生事業短板
民生與保障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近年來,臨江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加強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民生事業短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三大攻堅戰”加快推進。一是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全民禁毒工程,確保了社會和諧穩定。二是深入落實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醫療扶貧、危房改造等措施,貧困戶“兩兜底三保障”得到有效落實。據統計,2016—2018年,該鎮累計脫貧267戶709人,脫貧率達87%。三是深入推進創文、創園、鞏衛工作,大力實施村居衛生清潔工程,加強企業排污排廢管控,全面推行河長制,清理非法養殖場,完成市森林防火重點鎮摘帽任務。
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該鎮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各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清理垃圾、雜草、淤泥以及拆除危、舊、棄房,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勝利村、桂林村2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項目全面動工,將于年底竣工,8個面上村已完成項目庫籌備工作,今年內將全面動工,完成勝利村、桂林村、年豐村的村莊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同時根據規劃方案進行實施,全力打造現代農業和美麗村莊。
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辦好民生實事。該鎮提出,在完成今年“十件實事”的基礎上,將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支持和社會力量參與,全力協調解決存在問題,大力推進柏埔河碧道、臨古路景觀長廊、光凹橋和花坑橋建設,高望片區自來水升級改造、圩鎮改造、行政村道擴寬和自然村道硬底化、衛生院重建及產業園公墓山、臨江中學高中部等項目建設,切實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
據介紹,接下來,臨江鎮將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為加快推動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一是圍繞非法買賣土地、在征地拆遷過程中漫天要價、黑惡勢力背后“保護傘”、涉賭涉毒等類型,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全民禁毒工程,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抓好矛盾糾紛排查及化解,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二是嚴格對照“八有”脫貧標準,抓好貧困戶“兩兜底三保障”政策落實,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危房改造等工作,確保剩余36戶貧困戶106人如期脫貧。三是持續推進創文攻堅,堅持開展“周三衛生日”活動,深入開展村居衛生清潔工程,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積極開展河流“五清”“清四亂”行動,嚴抓森林防火、防洪防汛等工作。
同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農業全面發展。一是深入開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確保各村達到干凈、整潔、有序的標準。二是完成勝利村、桂林村2個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全面啟動8個面上村的項目建設,重點推進年豐上店、前進塘唇、桂林大嶺的整治工程,確保如期完成新農村建設任務。三是按照市委“1+6+N”方案和新區“四個五”計劃,全面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重點推進勝利村、桂林村、年豐村的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把桂林村打造成省定貧困村建設示范村,并積極謀劃和推動符合各村實際的特色產業落地,爭取率先實現產業振興,確保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本版組稿:本報記者 黃世軍 特約記者 廖志良 通訊員 張濤
本版制表/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