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新區25宗小型水庫實行物業化管理
小型水庫有了專屬“管家”
■水庫巡查人員對水庫進行日常巡查,及時掌握水庫運行情況。 張平 攝
近日,廣東智慧水云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巡查員鐘欽賢像往常一樣,對位于江東新區古竹鎮蓼坑村的蕉仔園水庫進行安全巡查,及時填寫巡查記錄并上報,巡查包括水庫涵管、壩體、溢洪道、壩腳區等區域36項內容。當前正值汛期,這樣的巡查每天一次。
包括蕉仔園水庫在內,江東新區摸索小型水庫新的管護模式,對轄區內25宗小型水庫,委托有資質的水庫管護公司對這些小型水庫進行物業化管理,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有效提升小型水庫管理水平。
25宗水庫
采用“一張圖”管理
小型水庫汛期可以攔洪削峰,非汛期可以儲蓄水資源用以農業生產、涵養生態,是興水利、除水害的基礎設施。實行物業化管理后,水庫是如何管理的?
就蕉仔園水庫物業化管理來說,記者近日在現場看到,蕉仔園水庫邊醒目位置新豎立著公示欄,除水庫工程簡介及責任人公示牌,還公示著水庫巡查路線圖。
“每次巡查,首先在壩頭上觀察庫區的整體情況,每巡查一個地方,如有異常情況,要拍照片及時把情況上傳到后臺。” 鐘欽賢向記者演示了一遍巡查路線和巡查內容。
廣東智慧水云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物業化事業部總經理宋錘介紹,在水庫管理監測專屬APP打開新區一座小水庫頁面,都可看到管理人員巡查的情況,包括可看到巡查人員巡查的軌跡,巡查人員根據制定的巡查固定路線進行巡查。
目前,江東新區25宗小型水庫全部實現管理信息化,采用一張圖管理模式,接入監測數據,整合水庫巡查、運行維護和保潔等業務功能,集成水庫無人機航拍等服務。
物業化管理
破解小型水庫管護難題
江東新區有壩高15米以下小(2)型水庫25宗,承擔著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態等多重功能。由于水庫大部分由鎮和村集體管理,缺乏專業的管理單位和機構。特別是在汛期,小型水庫安全運行面臨很大風險和壓力。
為破解小型水庫“缺人員、缺經費、缺設施”的問題,及時消除水庫安全隱患,從去年5月開始,江東新區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小型水庫物業化管理,通過委托有水利管理資質的企業對小型水庫實施物業化管理,切實打通水利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蕉仔園水庫建成于1958年,總庫容25.59萬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的小(2)型水庫,有效灌溉面積200畝,保護人口230人。通過實行物業化管理后,水庫堤壩周圍干凈整潔,壩體安全運行,水庫整體運行穩定安全。
去年以來,江東新區深入推進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實施水庫物業化管理模式,用標準化管理理念和手段,扭轉“重建輕管”現象,確保小型水庫有人管、能管好。
“前后對比效果明顯,管理更有針對性、更精細化,安全運行心里也有底了。”江東新區農林水務局水務組副主任賀宇鵬介紹,以前汛期,水務部門發通知要求鎮、村對水庫進行巡查,水庫壩坡經常雜草叢生,走到壩腳巡查都很困難。
實行物業化管理后,巡查人員按照要求規范化管理,對問題“抓早、抓小、抓細”,水庫面貌煥然一新,管理實現了從散亂到規范的蛻變,維護也從業余到專業。從目前已經實行物業化管理的25宗水庫運行情況來看,效果比較好,大幅度促進了小型水庫管理水平的提升。
江東新區黨委、管委會高度重視水庫安全運行管理,將小型水庫管護經費納入每年度財政預算,并制訂《江東新區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管理標準化工作方案》《江東新區小型水庫日常維護物業化實施方案》,明確工作基本原則、步驟、內容和總體目標,細化工作任務和時間節點。
此外,根據水庫自身管理內容和特點,江東新區農林水務局印發《江東新區小型水庫管理制度匯編》《江東新區小型水庫管理手冊》《江東新區小型水庫巡查記錄本》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包括管理人員制度、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在內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運行操作規程,明確各項工作任務和流程。通過健全的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水庫工程巡視檢查、安全監測、操作運用和維修養護等日常管理活動。
(本報記者 張平 特約記者 余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