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提升競爭力和發展活力,做強城市經濟文章
建設“三區三城” 打造現代龍川
■美麗的龍川縣城文化廣場 本報記者 楊堅 黃贊福 攝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逐步提高。圖為市民在縣城文化廣場健身娛樂。
■龍川縣城航拍圖
核心提示
城鎮化和城市發展是穩定需求側的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川縣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穩、堅實邁進,交出了一張亮麗的小康答卷。這張答卷的背后,是龍川以區域統籌的理念和格局,推動城鄉一體發展。
一直以來,龍川堅持不懈做好城市這篇大文章。規劃建設高鐵新城、幸福新城、泰嵋新城三大發展平臺,實現由“一城”向 “三區三城”[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園區、現代物流產業園區、佗城文化旅游產業園區,高鐵新城、幸福新城、泰嵋新城]的歷史性轉變。城市發展體系日益完善,城市品質能級不斷提升,城市更有“現代風”和“龍頭范”。深度融入珠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雙區”建設,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全域全面“融深”“融灣”,城市更具競爭力和發展活力。
龍川縣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014年13.66平方公里擴展到2020年17.5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38.57%提高到47%;全縣常住人口突破100萬人,吸引集聚了周邊城市人力資源,外來流動人口超過20萬人。
新時代,新征程。在今年1月31日召開的縣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上,龍川旗幟鮮明提出,要做大做強城區經濟,加快推進“三區三城” 建設,全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魅力山水美城、歷史文化名城和河源次區域中心。
城市建設答卷:
從小城鎮向現代化城市邁進
在2021年3月2日的龍川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龍川縣縣長楊利華代表縣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回顧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對城市發展用了“深刻變化”作為注解。
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五年一大變。順著近十年來龍川城市的發展變化脈絡,可以看到,從成功創建省級衛生縣城,到全力爭創省文明城市;從城市的提質,到拉大骨架的擴容;從較單一的商貿服務業,到如今多產業大融合發展——這個位于東江岸邊的城市,從最初規劃7萬人居住的小城鎮,逐步發展為容納30萬人居住的大縣城,扭轉了之前“小牛拉大車”的發展困局,朝著現代化城市邁進。
縣城擴容提質成效明顯。擴容方面,在“十三五”期間,龍川縣規劃建設高鐵新城、幸福新城、泰嵋新城,G205線北移項目和幸福新城基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啟動幸福大道、幸福路建設,城市發展空間不斷拉大,城市綜合承載力持續提升,現代新城邁出新步伐。提質方面,龍川縣實施中心城區提質工程,城市品質明顯提升,縣城背街小巷道路硬底化建設和一環路、老城區主干道升級改造,改造道路總長43公里;文化體育公園景觀升級改造,培英學校人行天橋、沿江東岸垃圾轉運站及景觀升級改造等工程全面完成;新建8個街頭小景,新建及改造18座公共廁所,新建雨水溝(管)30公里、排污管道25公里。
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十三五”期間,龍川縣成功創建省級衛生縣城,“創文”工作扎實推進,強化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和農貿市場等綜合治理,較好解決城市“六亂”等熱點難點問題。完成《龍川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和全縣鎮村整體規劃編制,深入開展違法占地違法建設整治,強化縣城規劃區個人建房和農村建房、宅基地管理,依法拆除違章建(構)筑物735宗18.57萬平方米。持續開展地質災害、削坡建房專項整治三年行動。
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干到底。近年來,龍川抓好城市這個“火車頭”,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擴容提質大會戰,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完善夯實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國道北移拉大縣城骨架,建設發展商貿物流等產業,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市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充公發揮了以城市建設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推動龍川經濟社會穩中向好發展。
城市建設新動作:
規劃建設“三區三城”
開局“十四五”, 奮斗新征程 。
1月31日召開的縣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做大做強城區經濟,加快推進“三區三城”建設,全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魅力山水美城、歷史文化名城和河源次區域中心。
按照“三區三城”發展思路,龍川縣謀劃建設面積超100平方公里、容納50萬人口的大縣城,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戰略空間、提供戰略支撐。圍繞“三區三城”建設,龍川縣黨委政府動作頻頻:
2020年12月21日,高鐵新城的7條市政道路動工建設。據悉,為加快推進高鐵新城建設,龍川縣委、縣政府在高鐵新城規劃建設7條市政道路(橫二路、佗北路、越王大道、高澗路、合溪路、雷江路、趙佗路),下穿贛深高鐵高架橋。上述市政道路的動工建設,將極大地加快贛深高鐵龍川西站未來的客流疏解,并對加強龍川公鐵交通轉換、帶動高鐵新城片區土地開發利用和推動經濟發展起到重大作用。
2020年12月28日,龍川西站綜合交通樞紐及配套工程正式動工建設。該項目是龍川縣重點建設項目,由綜合客運樞紐、站前東和西廣場以及橫二路北側配套附屬用房三部分組成。龍川西站綜合交通樞紐及配套工程項目的正式動工建設,對進一步凸顯龍川縣交通區位優勢、加快“融深”“融灣”步伐、推動高鐵新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1月11日,幸福新城重要的“十字型”中心骨架道路——幸福大道、幸福路動工建設。幸福新城幸福大道南起京九鐵路框架橋、北至客家大道(G205線北移項目),幸福路東起京九鐵路、西至規劃川中大道,為幸福新城最重要的“十字型”中心骨架道路。
據悉,為進一步拉大城市發展空間,龍川縣委、縣政府依托龍川現代物流產業園區,高標準規劃建設總面積13平方公里的幸福新城,全力推進G205線北移項目和幸福新城規劃范圍5平方公里基本市政設施建設,以商貿展示為引領,突出現代居住功能,致力將幸福新城打造成為布局合理、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服務型新城。幸福大道、幸福路的動工建設,將進一步推動幸福新城規劃建設。
今年春節過后,G205線龍川縣城段改線工程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項目于大年初十以分工區復工的方式,6個施工點安全有序恢復施工,工人鉚足干勁奮戰在施工一線,全力加快項目各項建設。施工方負責人表示,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整個工程項目的路基施工、東江大橋上部結構和其他橋梁的下部結構施工、完成東深莨隧道的貫通施工,整個工程項目預計2022年年底完成施工建設。該項目建成后,龍川縣城發展空間將擴大6至8倍,對進一步加快縣城擴容提質步伐,緩解縣城交通壓力,帶動沿線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區三城”的全面加快建設,讓龍川城市發展的未來變為可期。
城市建設看點:
產城聯動融合發展
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園區、現代物流產業園區、佗城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等“三區”建設是龍川縣城市建設的看點和亮點。產業特色鮮明的功能布局,將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和活力。
沒有產業的城市,就沒有發展后勁。龍川縣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市委“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以全域全面“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做大做強做優城市經濟,是重要抓手之一。
在推進城市擴容提質建設過程中,龍川縣立足“一機場一航道五高速七鐵路”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充分發揮龍川交通樞紐、千年古縣、人口大縣、資源富縣等優勢,大力實施產業化和城市化融合互進戰略,全力推進工業、商貿物流及旅游等三大產業集聚和發展,以產業化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動產業化,在主動服務全省發展大局中打好“產業牌”,加強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布局,在符合該縣優勢的新跑道中跑出城市發展的“加速度”。
當前,龍川縣正依托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園區、現代物流產業園區、佗城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全力推進高鐵新城、幸福新城、泰嵋新城三大平臺建設,構筑起現代龍川對外新門戶、發展新平臺、產業新高地。
著力把泰嵋新城、寶安(龍川)產業園區打造成為大灣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龍川產業發展的新高地。“十四五”期間,龍川將大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綠色低碳的優質項目;培養壯大主導產業,主動融入到“雙區”建設的產業鏈、供應鏈當中,搭上“雙區”高速發展的列車,推進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園區高質量發展,全力創建省級高新區。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依托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以登云和通衢為兩翼,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并加快學校、醫院、商業、商住等市政配套設施建設,探索產城融合、協同發展新模式,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提檔增速, 致力把泰嵋新城打造成為產城融合的生態新城。
著力把幸福新城、現代物流產業園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在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的樞紐節點。“十四五”期間重點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鐵路綜合物流園區商貿物流項目建設,打造粵蘇皖贛“廣貨北上、北貨南下”重要綜合性物流樞紐。全力推進幸福新城規劃范圍基本市政設施建設,拉大城市發展空間。以現代物流園區為驅動,以商貿展示為引領,致力將幸福新城打造成為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國家倡議,成為龍川發展新平臺。
著力把高鐵新城、佗城文化旅游產業園區打造成為龍川融入“雙區”的門戶樞紐。 “十四五”期間,龍川將加快高鐵新城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進龍川西站配套設施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致力發展商務金融、商業服務、旅游服務、酒店服務等產業,與佗城文化旅游產業形成高度融合。加快謀劃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物流、新基建等大型項目,深度開發高鐵經濟,培育縣域經濟的新支柱。
站在新的起點上,龍川縣以規劃為引領,以產業為支撐,大力加強城市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形成與“雙區”有機聯系、深度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讓新型城鎮化建設轉化為強大的內生動力,為龍川縣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