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致力建設工業園區,力促園區步入發展快車道
走出一條“融深”“融灣”產業振興路
■丹尼玩具(龍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蓬勃發展的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
核心提示
工業園區是縣域經濟的主戰場,工業領跑的主引擎。
近年來,龍川縣致力建設工業園區,力促園區步入發展“快車道”。據統計,“十三五”時期,龍川縣招商引資億元以上項目133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4個;園區工業總產值從2016年57.95億元增加到2020年111.97億元,年均增長11.8%。龍川走出了一條山區工業園區的振興之路。
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是龍川園區經濟振興的最大亮點。該園區自2008年被授予省級產業園以來,在龍川與對口共建的深圳市寶安區的共建下,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一條曲折但輝煌的成長道路,演繹了從一座荒山到工業新城的發展傳奇。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77億元、工業增加值1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2.5億元、稅收2.4億元,“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速分別達23.9%、19.69%、10.06%、5.92%。
工業園區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龍川工業經濟實現新突破。“十三五”時期,龍川全域全面“融深”“融灣”成效明顯,央企、大型國企和民企陸續在龍川設立區域基地。龍川成功簽約“雙區”產業項目150個共710億元,動工建設項目76個179億元,“以建筑工業化為引領,電子電器、空氣能、現代建筑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格局逐漸顯現。
多年篳路藍縷,一朝破繭化蝶。今天的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是一個頂著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的成長較快的工業主陣地,先后獲評為省級產業轉移園、省優秀園區、省標兵園區、省低碳園區、省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廣東省“風云園區”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新作為,新擔當。作為新時代的工業新承載平臺,龍川縣以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為基礎,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積極探索產城融合、協同發展模式,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致力建設產城融合的產業新城,探索走出一條“融深”“融灣”產業振興之路。
由一座荒山變身為工業園
3月,行走在位于龍川縣登云鎮的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爭相綻放的紅花,縱橫交錯的混凝土公路,200余棟現代化廠房里機器轟鳴、生產有序,處處涌動著春天的氣息和建設生產的熱潮。
由深圳市寶安區、龍川縣共建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是龍川縣打破地域束縛,打通要素流通邊界的一面“旗幟”。當下,隨著“融深”“融灣”步伐加快,該園區正朝著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目標邁進。
這個始建于2006年并在2008年躋身省級產業園行列的年輕工業園區,經過10多年的建設,由最初的荒山演變為一座工業新城。如今,這塊開發面積已達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5家企業用他們的市場觸角和頂尖技術,勾畫出龍川新時代工業發展的宏偉藍圖。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鞋泥。”走在鮮花綻放、綠樹成蔭的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里,自2006年起就在龍川縣工業園管理委員會工作的楊青林回想起建園時的情景仍感慨萬千。2006年的一個夏日,數臺挖掘機、鏟車及運泥車開進了位于龍川縣東部通衢、登云兩鎮交界處的大坪山地段,開始了把一塊山坡地建設成為一個省級工業園的艱辛歷程。
創業的艱辛,總有些歷史時刻值得銘記。
2006年,在全省“雙轉移”的熱潮推動下,景旺電子科技(龍川)有限公司簽約龍川,在大坪山投資開發辦企業,成為進入園區的首家企業。
2007年4月,龍川縣人民政府與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署了《共同建設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協議書》。隨著這紙協議的落地,一場聲勢更加浩大的開發建設在距離縣城10公里的大坪山上破土動工,這塊土地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
2008年11月,經廣東省經貿易委批準,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被認定為廣東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按照規劃,該園區規劃控制面積28平方公里,首期開發面積4平方公里。
2015年,隨著共建單位的變更,該園區更名為現在的名字——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
經過10多年的開發建設,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褪去了曾經的青澀,逐步發展成為“四季樹綠花香”的園林式工業新城。目前,該園區設施配套完善,建有11個11萬伏安的變電站和1個22萬伏安的輸變電站,電力供應充足;擁有完善的供水系統,水質優良;程控電話、移動電話、互聯網等現代通信網絡覆蓋整個園區。目前,園區向10平方公里的現代工業新城目標推進。
經過10多年的建設,大坪山不再是一片荒蕪土地,如雨后春筍般林立的現代化廠房,代替了建園之初的低矮的植被,續寫著新時代下的發展傳奇。
高端制造業的強勢崛起
2019年7月初,國內首個原位3D打印技術“試驗田”動工,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房屋3D打印項目在龍川建設 。屆時,這塊“試驗田”生產出的3D打印技術成果將運用到中建二局深圳長圳公共住房項目中。
這一國內首個原位3D打印技術“試驗田”的破土動工,除了讓行業專業人士驚嘆龍川產業市場觸角的敏銳外,實施單位作為行業翹楚、世界500強的子公司,也為龍川縣全域全面“融深”“融灣”下,高端制造業強勢崛起作了權威有力的背書。
“十三五”時期,龍川全域全面“融深”“融灣”成效明顯。包括中建二局在內的央企、大型國企和實力民企陸續在龍川設立區域基地,成功簽約“雙區”產業項目150個共710億元,動工建設項目76個179億元。
寶安—龍川對口幫扶深入開展。2016—2020年,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累計投入16.5億元、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入園企業105家,產業共建落地投資額超億元工業項目有63個,連續多年評為“省優秀園區”,“以建筑工業化為引領,電子電器、空氣能、現代建筑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格局逐漸顯現。
尤為讓人關注的是,在推進全域全面“融深”“融灣”過程中,龍川縣盯緊行業翹楚,先后牽手中建二局、中鐵五局等大型實力雄厚國企,攜手發展高端制造業,這是龍川縣在實施“產業大縣”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法寶”。
現代建筑工業化產業就是龍川縣緊緊握在手中并致力發展的高端制造業。目前,龍川縣委縣政府主導、由落戶企業牽頭實施,成立了廣東現代建筑工業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019年,在廣東現代建筑工業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基礎上,孵化出了“廣東創新院綠色建筑研究有限公司”研發平臺,并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專項“高性能大直徑高強耐候索研制及索連接節點開發”項目,用3年時間建成國家示范生產線,進行全國推廣,引領行業發展。
“龍川縣委縣政府在謀劃產業時站位高,把準了市場脈搏。” 世界級密閉鋼索的制造者、參與建設深圳平安大廈等世界高層建筑的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掌舵人廖東帆表示,龍川盡管是粵東北的山區縣,但招商理念新、產業謀劃準、政策落地好,園區內的企業在發展壯大中轉型升級,逐步向高端制造業邁進。
科技創新是龍川產業園高端制造業崛起的有力佐證和重要支撐。據悉,當前,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著手建設的金屬實驗室和土建實驗室兩個國家級實驗室正在推進中。國家級實驗室的落戶,讓龍川找到了發展高端產業、與珠三角同等水平協同發展的“鑰匙”。
科技創新邁出大步。“十三五”時期,龍川縣產業園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家,金屬實驗室、土建實驗室、核級焊培中心、空氣能檢測中心、綠色建筑創新院、中科院大學雙創基地、深圳大學孵化器、人才驛站、3D建筑打印、蒙皮拉形、密閉鋼索等創新平臺進駐龍川并得以加快建設。
當前,龍川縣在精準謀劃產業的基礎上,實施產業招商,攜手央企、世界500強等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綠色環保的經濟實體共建高端產業,以產業參與珠三角分工,推動與珠三角產業同等水平的協同發展,提升龍川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功能地位,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
以工業園為基礎謀劃建設泰嵋新城
2021年3月初召開的龍川縣“兩會”上,龍川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以三大平臺建設培育高質量發展平臺 ,高效率建設泰嵋新城 ,加快打造現代龍川發展引擎 。
產業園區是龍川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今年,龍川縣將以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為基礎,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積極探索產城融合、協同發展新模式,持續提升產業層次和發展能級,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提檔增速,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把泰嵋新城建設成為產城融合的生態新城。
當下,龍川縣重點推進工業園三期擴園征地,持續推進與深圳寶安的產業區建,大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綠色低碳的優質項目,全力申報先進材料特色產業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加緊謀劃推進工業園區學校、醫院、商業、商住等城市配套設施建設。
據悉,根據龍川縣泰嵋新城開發建設實施方案,龍川依托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以登云和通衢為兩翼,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加強與深圳寶安的有效對接,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并加快學校、醫院、商業、商住等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打造成為產城融合的生態新城。建設規劃控制范圍總面積約2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起步區規劃面積15.7平方公里,近期新規劃建設約5平方公里。近期新規劃建設分三步實施,至2023年實現。
以工業園為基礎謀劃建設泰嵋新城,讓落戶園區的企業看到更大的發展潛力。落戶產業園區的丹尼玩具(龍川)有限公司一名負責人表示,龍川縣委、縣政府建設泰嵋新城的工作部署,園區的各項基礎建設將會更完善,對于企業集聚各方人才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進一步提振了企業的發展信心。目前,該企業用工人數近千人,第一季度接到2億多元的訂單,現正在招兵買馬開足馬力生產,全年有望實現3億元的產值目標。
不僅企業點贊以園區為基礎規劃建設泰嵋新城,園區周邊的通衢、登云等鎮的群眾也非常看好這個“十四五”重點項目。他們表示,園區建設越好,在家門口就業幾率就越大,就好業的選擇也越多。另外,建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也會給當地村民帶來更多生活上的便利。
可以預見,3年后,大坪山的“變身”將再度升格,從省級工業園蝶變為產城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座工業新城。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