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車田鎮以高質量引領推動跨越發展,全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田園美如畫 振興花開艷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車田鎮鄭里村舊貌換新顏。
■發展花卉種植產業,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美麗宜居的龍川縣車田鎮圩鎮
綠綠水稻田,白白小洋樓,彎彎水泥路,笑開顏的老百姓,簡單的元素描繪了龍川縣車田鎮鄉村振興下的美麗畫卷。因“靠水車車水灌溉”而得名的車田鎮,這個龍川縣上半縣商貿中心城鎮,在鄉村振興的大潮里,正悄然發生著蝶變。
黨的十九大以來,車田鎮落實中央和省、市、縣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為目標,以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為重點,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產業發展起來,一盆花卉撬動“美麗經濟”的傳奇正在續寫;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阡陌縱橫的交通路網和村級文體廣場成為現代車田的新標配;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新農村建設雙重發力下,農村舊貌換新顏;以民生福祉為根本,創優公共服務,治理能力日益增強,群眾生活更加殷實。
鄉村美景入畫來,幸福生活踏歌至。綠色農產品銷路廣,生態鄉村人氣旺,綠水青山正轉化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2021年,守住“綠色家底”的車田鎮,正充分激發生態紅利,加快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在奮力推動美麗車田建設的同時,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車田鎮概況】
車田鎮位于河源市東北部、龍川縣中西部、東江上游,屬丘陵地區。西與和平縣貝墩鎮交界,東南楓樹壩庫區與赤光鎮相接,距離龍川縣城62公里,省道和洋線南達龍川、北接和平縣,是龍川上半縣商貿中心城鎮。鎮域總面積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萬余畝,山林面積32萬畝,戶籍人口65649人(截至2020年底)。
車田鎮建于清末,因河兩岸多是旱地,靠水車車水灌溉,“車水灌田,故名車田”。其前身為鋪前街,在現在的上鋪前村。1987年成立車田鎮。2003年原鄭馬鎮、楓樹壩鎮樟州、聯豐、教豐村并入車田鎮。目前,車田鎮下轄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主要特產有車田豆腐、車田米酒、車田花生、牛肉干等。
“長短”產業齊發展 群眾天天擁抱幸福
彭思硯現在每天最快樂的一件事,就是去雞舍里撿雞蛋,100多只母雞日均下蛋40多枚,一個月收入2500余元。再加上村里和鎮上的產業分紅、國家發放的參戰退役人員生活補助等,彭思硯月收入5000多元。
“我現在天天擁抱幸福,很開心,感謝黨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生活。” 63歲的彭思硯是龍川縣車田鎮官天嶺村村民,曾是精準扶貧時期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走進他家的小院,“光榮之家”的牌子釘在二層樓房的大門側邊,寫著“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就貼在大門兩側。感恩黨給予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這位曾經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退役老兵,2016年把自己的小兒子送進了部隊,如今兒子已經成長為一名志愿士官。
在官天嶺村,像彭思硯這樣通過黨的好政策和產業致富的不是個案。鄧永忠是官天嶺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是群眾眼中的“主心骨”和致富“帶頭人”。精準扶貧期間,在對口幫扶單位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辦的幫助下,采取“長短結合”的方式,鄧永忠成立了鄧塘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電商”的方式,大力發展蛋雞養殖產業。全村8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20年脫貧摘帽。其中,包括彭思硯在內的有勞動能力的50戶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萬余元, 收入比2015年翻了一番。
扶上馬再送一程。在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的2021年,53歲的鄧永忠仍身體力行地帶領著官天嶺的群眾發展蛋雞養殖,每天通過電商、微信等平臺幫助鄉親們銷售雞和雞蛋。今年1月—4月,幫助全村銷售農特產品7.5萬元。“五一”前,他和新安街道辦的駐村第一書記商量后,再向38戶有勞動能力、已經脫貧的群眾發放了一批雞苗,鼓勵群眾把養殖業持續做下去。目前,養殖規模超過100只的有10戶群眾,2019年、2020年,戶年均增收3萬余元。
一心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鄧永忠還算了另一筆較為長期的收入賬:精準扶貧時期產業扶持資金入股車田鎮小盆栽花卉種植產業、龍川礦泉水廠、鎮光伏發電產業,按照協議,38戶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脫貧后,在合同年限內仍將繼續享受分紅收益,年人均可有3000余元收入。
“長短”產業齊頭并進發展,不僅繪就了官天嶺村的小康畫卷,而且還為車田鎮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黨的十九大以來,車田鎮黨委政府在集思廣益、深調研的基礎上,全鎮“一盤棋”規劃產業、統籌推進,因地制宜、科學有效地發展特色產業。
“搶抓鄉村振興的戰略機遇,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走好車田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車田鎮黨委書記馮雪敏表示,做好產業文章,加快形成產業鏈體系,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更加堅實的農村產業支撐,努力打造車田“業興、村美、民富”新畫卷。
有政策支持,有獨特資源,有黨委政府高效執行力,車田鎮按下了產業發展的“快進鍵”。
東南片區發展生態油茶種植產業。車田鎮大同、樟州和教豐等行政村有種植油茶傳統,種植面積8000余畝。車田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當地群眾發展高山油茶種植,邀請農業專家為種植戶上種植技術培訓課,并對老油茶林進行改造提升產量。2020年,東南片區油茶產量12萬公斤,產值960萬元,為當地群眾帶來可觀的收入。
中片區發展優質有機水稻產業。共和、四聯、車田等中片區行政村水田多,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種糧大戶鄧衛軍成立了龍川縣車田鎮農民樂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運營,流轉土地600多畝發展優質有機水稻種植,并輻射帶動226戶農戶種植優質水稻,目前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優質大米走俏珠三角和粵港澳市場,2015年至2020年,合作社累計銷售生態米1300噸,銷售總收入900多萬元,幫助農戶每畝增收1000元左右。
北部片區發展小盆栽花卉、藥材、水果等特色產業種植。小盆栽花卉產業項目落戶有溫泉資源的湯湖村,目前建設了3萬多平方米的溫室種植大棚,年產值2000萬元。除了為該鎮精準扶貧時期的243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提供為期10年、每年37.81萬元的產業分紅外,還為當地提供30多個穩定就業崗位,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湯湖村化身為“花的海洋”,一條花香四溢的富民路正鋪向遠方。
拆舊復墾 “拆”出空間“墾”出幸福
五月風光正好。走進車田鎮,一片片泥磚土瓦的廢舊老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村容整潔、環境美觀的鄉村美景。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車田鎮用好用活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相關政策,喚醒農村舊住宅、廢棄宅基地等“沉睡資源”,從而真正實現富民、美村、強經濟,有效激活了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車田拆舊復墾工作正引領著農村向鄉村振興新發展、新跨越。截至2020年,車田鎮完成了嶂石、共和、園塘、增坑4個村253.2941畝拆舊復墾的工作任務,全部已通過上級驗收,并掛牌交易完成,為鎮級財政、相關經濟合作社及農戶帶來收益合計1.322億元,極大地造福百姓,緩解了村級鄉村振興工作的經濟壓力,為鄉村振興和美麗村莊建設注入了強大助力。
今年,車田鎮持續推進拆舊復墾工作,赤木、車田等13個行政村共計548.5801畝拆舊復墾工作已全面完成項目建設,已通過上級驗收,準備進行掛牌交易。當前,該鎮正在推進葉塘、郭嶺、樟州、教豐、蓮塘、馬輋和黃埠7個村的拆舊復墾工作。
拆“沉睡”資產,喚醒了發展新價值。走在車田鎮的田間地頭,曾經的廢舊老宅、荒山野嶺變成了綠油油的菜地、生機勃勃的果樹或村內休憩的小公園,一派煥然一新的景象。拆舊復墾拆出了空間、拆出了亮點、拆出了美麗,有效盤活利用了相當一部分存量用地,并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拆舊復墾,迎接鄉村新生活。”這是車田鎮廣大群眾的共同心聲。增坑村石合自然村160多戶、800多人,通過拆舊復墾共收益113.2616萬元。結合自身實際,該自然村完成了“戶戶通”硬底化道路2.55公里,安裝路燈80多盞,完善公共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拆出了發展空間,為新農村建設騰出建設用地。結合“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省級新農村示范村建設,車田鎮積極推進“四小園”建設,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舊宅基地建設了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利用村內閑置土地建設小公園。目前,車田鎮共建設小菜園500多個、小花園230多個、小果園60多個、小公園30多個,通過小美促進大美,讓農村人居環境變得更加優美。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生態家園入畫來
走進鄭馬村,村口是新建的村文體廣場,“永遠跟黨走”五個字在廣場舞臺的墻上非常醒目。站在廣場放眼望去,田野一片蔥綠,依山而建的民居正在進行外立面裝飾,藍天碧云下,村莊美如畫。
據鎮包村干部張志華介紹,村民非常支持鄉村振興工作,鄭馬村黨支部、村委會及各自然村村民理事會結合實際情況,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鄭馬村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房屋外立面風貌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本著以因地制宜、鄉土氣息、節約成本,以統一風格、統一方案、統一設計、統一施工和村“兩委”主導、群眾參與、分步實施、統籌推進為原則,統籌整合財政下撥資金,村民自籌一部分,對村里的房屋進行外立面整治,改變村莊有新房沒新貌的狀況,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鄭馬村新農村建設,是車田鎮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美麗車田的一個亮點。今年,車田鎮持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美麗車田。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以新型城鎮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產業建設仍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車田鎮將以全域全面“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積極探索發展高效、綠色環保、生態旅游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模式,實施全鎮統籌發展,積極發展花卉、優質大米種植等生態產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和“菜籃子”“果盤子”“油瓶子”。
著重建設五個發展區:規劃東南區大同、四聯等村為油茶發展區,結合現有的油茶種植基礎,打造連片油茶種植示范區;規劃東部地區湯湖、鄭里等村為花卉種植區,規劃花海梯田建設,結合本地區溫泉資源,打造鄉村特色旅游產業;規劃西北部地區赤木、鶴輋等村為藥材種植區,鼓勵群眾種植藥材;規劃中部地區官天嶺、車田等村為優質大米種植區,加大土地合理流轉,實施現代化種植,擴大優質大米產量;規劃圩鎮為特色經濟發展中心區,加快推進興南商貿城建設,打造輻射周邊的零售批發中心,整合車田花生、車田豆腐、車田腐竹等作坊式小散碎產業,進行品牌包裝,打造車田特色品牌,促進農村電子商務、酒店餐飲、民宿旅游等行業的發展。
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十四五”期間,車田鎮將立足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引領和推動車田振興跨越發展,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設幸福車田。
■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馮漢輝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