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老隆鎮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魅力現代新城
黨建引領促發展 幸福新城正崛起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福建會館成為重要的“本土教材”,吸引了很多黨員干部及群眾到此接受紅色教育。
■老隆鎮浮石村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龍川西高速公路出口經過建設,成為美麗公園。
■美麗的龍川縣城
核心提示
這里是一片投資興業、前景廣闊的美麗沃土,幸福新城、205國道北移改線工程、贛深高鐵、梅龍高鐵等一批又一批重點項目正在快速推進,一棟又一棟高樓正悄然拔地而起。這里是讀書成長的最佳選擇,教育事業百花齊放,一所又一所優質學校不斷興建、擴建,教育質量有保障。這里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態勢良好,保障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城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保擴面征收工作穩步推進……它就是龍川縣老隆鎮,一座正在快速發展、活力四射的現代化城鎮。
近年來,老隆鎮認真落實市委“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及縣委“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推進經濟社會民生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得到全面提升。
【老隆鎮簡介】
老隆鎮地處龍川縣境南部,是省級中心鎮,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貿易和交通中心。全鎮總面積11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多萬人,下轄15個居委會和14個村委會,共有黨員3535人。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205國道、河梅、汕昆、河惠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在此接軌并設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贛深高鐵、龍巖至龍川高鐵正在建設中。
【紅色歷史】
老隆鎮是一塊紅色土地,水貝村是廣東省革命老區村,村里的黃氏大宗祠在革命戰爭時期是后東特委、省委交通站舊址;福建會館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1923年春至1925年秋,著名農民運動領袖之一彭湃,曾駐“福建會館”,在龍川大力宣傳革命思想;1942年“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時,福建會館為從香港逃難而來的文化名人提供了住宿與掩護。
富民興村產業旺 走出鄉村致富特色路
初夏的清晨,略帶焦灼的陽光灑在龍川縣老隆鎮浮石村寶新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林下養雞基地,成群結隊的“走地雞”在林下悠閑地乘涼與覓食,山里不時傳來雞群的叫聲。片刻過后,由遠及近的摩托車引擎聲引起了雞群的“躁動”,村民余玉媚準時來到合作社,開始了喂雞和撿雞蛋的日常工作。
余玉媚家曾是村里的貧困戶之一,作為單親家庭,她肩負起賺錢養家和照顧老人小孩的重任,浮石村寶新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猶如“及時雨”般解救她于困境。“在這里上班,每天主要的工作是喂雞和撿雞蛋。”余玉媚說,除了合作社的工資和分紅,村委會還給她安排了公益崗位社保協管員,每個月有2000元的工資。“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的生活變得越過越好!”
近年來,浮石村積極發展鄉村經濟支柱產業,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要求,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立了浮石村寶新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蛋雞養殖基地,目前蛋雞養殖基地已經投產9間雞舍,共有蛋雞1.1萬只,年產值約130萬元,有25戶貧困戶58人每年每人可以拿到分紅2100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合作社還立足本村的生態資源優勢,搞起了以澳洲夏威夷堅果為主,臺灣青棗、紅心石榴等多樣水果為輔的種植基地,多途徑探索增收致富新方法。
“我們村的合作社整體種養項目布局合理,長短結合,發展前景好。”浮石村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古瑞松說,接下來浮石村將依托新農村示范村建設,逐步打造集觀光農業、全域鄉村旅游綜合體。
合作社發展得有聲有色,幫扶單位深圳寶安區發改局在其他產業幫扶發展上也可圈可點,利用幫扶單位的自籌資金,浮石村投資了村級光伏發電站項目,產業規模為49千瓦,2019年實現貧困戶分紅1.37萬元。隨著村集體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
浮石村依靠特色產業發展成為了致富有奔頭的新農村,是老隆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鎮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老隆鎮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除浮石村的兩個項目外,還發展了龍川牛恩泰畜牧養殖有限公司項目和聯亨村級發電站項目。
走進聯新村肉牛養殖基地里,200多頭西門達爾牛頭頭膘肥體壯,今年68歲的貧困戶林義妹正在給它們喂養草料。自2019年1月到肉牛養殖基地務工至今,林義妹每個月能拿到2500元錢的工資,有了這份工資,林義妹一家的生活質量也逐漸提高。
據悉,龍川牛恩泰畜牧養殖有限公司項目同樣是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共吸收老隆鎮8個村75戶貧困戶到戶扶持資金197.1萬元入股,2020年實現入股貧困戶分紅13.83萬元,同時還帶動本村2戶貧困戶就業。
優質特色產業的開花結果,讓老隆鎮走出了一條鄉村致富的特色道路。2020年,老隆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54戶628人均達到退出標準,減貧人口任務全面完成,相對貧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863元。聯新村、浮石村2個省定貧困村經過村申請、鎮復核等程序,全面完成退出任務。
整治鄉村環境 建設美麗新家園
沿著干凈整潔的村道走進浮石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白墻黛瓦的精致民居,兩旁是規劃整齊的景觀護欄和庭院籬笆墻,庭院內瓜果蔬菜飄香。舉目眺望,遠處是青黃交接、連成一片的稻田,豐收時節將至,村民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如詩如畫般的美麗鄉村田園圖景,是老隆鎮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成效之一。近年來,老隆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鄉村宜居環境,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為契機,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拆出發展新空間。2020年期間,全鎮總共拆除農村危破舊泥磚房104間15754.97平方米,累計拆除1624間225691.51平方米,基本完成了農村破舊泥磚房清理整治任務,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抹去了“污痕”。
建設美麗新家園。近年來,老隆鎮累計投入1300多萬元,穩步推進月樂堂村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和浮石村、澗洞村示范村建設,完善了村巷道硬化和村牌、綠化、圍墻等設施建設與提升,完成澗洞村文體廣場工程,讓原本黯淡的鄉村“顏值”重新煥發光彩。投入50多萬元,打造220多個“四小園”建設改造點,讓原本不低的新農村“顏值”更加增添幾分亮麗。
建立長效衛生機制。老隆鎮每年投入360萬元,由龍吉順環衛公司對全鎮實行城鄉環衛保潔工作,實現了城鄉環衛工作一體化、市場化管理,城鄉一把掃帚掃到底,極大地提升了鄉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效果,讓村容村貌持續“清爽”。
培育文明新風尚。打造美麗宜居鄉村,除了人居環境的改造升級,培養良好的鄉風文明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必要條件。老隆鎮著重于樹立新風尚和創建新環境這兩個重點,多措并舉,為新農村建設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營造和諧輿論氛圍,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營造生機勃勃、富于創造、勇于進取的農村思想文化環境。
文明鄉風建設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營造全民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老隆鎮委鎮政府利用廣播、橫幅、宣傳展板、LED顯示屏、召開村民座談會等方式,在村頭巷尾、公共休閑廣場、村委會等區域和場所廣泛宣傳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內容,引導全鎮村民踐行符合時代精神的村規民約,發動村民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環境衛生,積極開展衛生防疫宣傳,逐步提高村民自覺維護農村社會秩序的文明意識。同時,積極完善村文化活動室、休閑廣場等文化設施,2020年完成升級改造村級文化廣場2個、籃球場2個,新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2個,讓群眾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
學黨史辦實事 經濟民生齊推進
黨的基層黨組織擔負著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重要責任,是團結帶領黨員干部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斗堡壘。老隆鎮委鎮政府以嚴的精神、實的作風統籌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使黨在基層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更加有效,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加堅強,政治引領更加突出,基層黨組織保障更加有力,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更加牢固。
加強組織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村(社區)活動陣地建設。老隆鎮委鎮政府進一步規范鎮黨校建設和使用,實行專款專用,對鎮黨校嚴格按照“六有”標準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投入資金接近500萬元,將眠牛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全縣城市基層黨建標準化基地。完成了浮石村、聯新村、嶺西黨群服務大樓建設,對水坑、烏石下、兩渡河、市北等社區辦公樓進行了升級改造。
從嚴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提高基層組織執行力。老隆鎮著力提升蓮南、蓮塘兩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建設,專門派駐工作組指導兩個村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目前,兩個支部存在的軟弱渙散問題基本解決,支部建設工作基本達標,摘掉了“軟弱渙散”帽子。同時,老隆鎮全面推進支部規范化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在公共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建成29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完成硬件設施建設;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干部,持續推進換屆工作,全面完成29個村(社區)的換屆選舉,選出村(社區)“兩委”干部208人。強而有力的黨建工作,鍛造了老隆鎮綜合素質過硬的基層黨組織隊伍。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老隆鎮黨委書記鐘鎮平表示,將認真抓好黨史學習教育,并結合鎮情實際,汲取百年黨史力量,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主動把目光放在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上,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
學黨史,辦實事。3月17日,老隆鎮組織有關職能部門的黨員干部職工開展專項行動,重點清理卓峰路口入口段的雜草樹木及地面附著物,解決施工難點,為推進卓峰路建設打下堅實基礎。4月1日,老隆鎮組織全鎮300多名黨員干部分別到浮石村、聯新村、澗洞村開展“學黨史、感黨恩”鄉村振興實踐活動,黨員志愿者們身穿紅馬甲與當地村干部、村民攜手開展村莊清潔大行動,著力解決村道環境衛生死角,助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4月20日,老隆鎮蓮塘村黨總支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愛心捐款活動,為77歲高齡、長期遭受病痛折磨且無法支付巨額醫療費用的張煥榮向全社會發出了“愛心捐款倡議書”,經過10天的募捐,共募集7000元送到張煥榮妻子黃開云手中……一件又一件的實事,辦進了萬千百姓的生產生活中,也辦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當前,老隆鎮委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民生實事建設,切實把民生實事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聚全鎮之力,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全力抓好各項民生實事建設,一座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幸福新城漸漸浮現。
鐘鎮平表示,老隆鎮委將結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繼承發揚蘇區精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兩個龍川”和“兩個示范縣”以及聚力打造“三大平臺”的工作思路,以“穩”“興”“建”三個方面作為突破口,統籌推進老隆鎮的經濟社會有序發展,確保“十四五”起好步、開好局。其中在社會維“穩”方面,將組織工作專班,著重解決新舊累計信訪案件,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好實事;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方面,將進一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做好特色產業的謀劃發展布局,全力以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在國家、省、市的重點項目“建”設方面,全面推動幸福新城的建設,加大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遷的力度,確保重點項目可以如期落地、順利開工,為龍川“融深”“融灣”奠定基礎。
■策劃:陳小玲 甘國科 邱志飛 魏慶平
■組稿:本報記者 梁驅遠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鄭樂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