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龍川縣

干部有擔當 群眾有新房

龍川縣199戶全倒戶838戶嚴損戶2020年全部喜遷新居

2021-06-08 10:07:16 來源:河源日報

■龍川縣貝嶺鎮米貝村受災安置群眾喜領不動產權證書

■龍川縣麻布崗鎮閣前村村民楊祖雷掛上大紅燈籠,慶祝搬進新居。

■龍川縣貝嶺鎮米貝村受災安置群眾袁偉平搬進米貝新村電梯房,新房寬敞明亮、干凈舒適。

■龍川縣鐵場鎮秀中村村民曾永平托人書寫一副對聯,表達對黨委政府幫助建房的感激之情。

核心提示

房屋重建是重點民生工程。龍川縣對因災倒塌、受損或因地質災害住房不安全的群眾,給予資金補助,支持群眾重建或在縣、鎮購房,確保群眾住房安全。兩年來,龍川縣累計撥付全倒戶重建資金1592萬元、嚴損戶修繕補助資金502.8萬元,199戶全倒戶、838戶嚴損戶在2020年全部住進新房。

“干部有擔當,群眾有新房?!边@是群眾送給龍川縣貝嶺鎮“6·12”災后復產重建前線指揮部的感謝語。在災后重建過程中,“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成為新時代龍川最強音,廣大黨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發揚“抗洪精神”,深入基層踐行初心使命,千方百計解決受災群眾基本民生需求,帶領人民群眾建新房忙復產,讓受災群眾從“憂居”變成了“優居”,從透風漏雨破舊泥磚房搬進了寬敞明亮水泥樓房,告別了不安全住房,開啟了新生活。

“一對一”掛鉤聯系掛圖作戰

199戶“全倒戶”喜遷新居

“黨恩臨吉宅,政情到新居?!边@是龍川縣巖鎮東方村袁閑波新居大門對聯的內容,表達了他對黨委政府的感激之情。不銹鋼大門、鋁合金門窗、設施齊全的廚房和衛生間,這些現代建筑的基本元素,昭示著住破舊房子的日子已成為歷史。

“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鎮村干部很關心,讓我半年時間建起了這么好的房子?!?袁閑波說到動情之處,不禁潸然淚下。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在2019年6月9日的大暴雨中倒塌了,所幸鎮村干部提前轉移他出去,避免了不堪想象的后果?!皳臁被匾粭l命的他,在為住房發愁的時候,龍川縣出臺了救災復產重建有關實施方案,對像他這樣的全倒戶給予8萬元的建房補助。用這筆資金,再加上親戚朋友的幫助,袁閑波建起了占地7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

群眾所盼,工作所向。對于受災群眾來講,有一個安身之處,是最為急迫、最急需解決的大事。災情發生后,龍川縣委縣政府在全縣設置138個集中安置點安置轉移群眾的同時,把全倒戶、嚴損戶的重建和修繕工作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整體謀劃、全力實施,確保受災群眾能夠住上安全的房子。據統計,龍川縣對核定的199戶全倒戶下撥1592萬元重建補助款,對核定的838戶嚴損戶下撥修繕資金502.8萬元。

初心如磐,干部擔當。在受災群眾房屋重建工作中,龍川縣各鎮黨委政府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因戶施策、一戶一策”原則,采取“一對一”掛鉤聯系全倒戶的工作機制,鎮、村干部掛扶199戶全倒戶,對選址、建設乃至補助款撥付進行全程跟進,全力幫助群眾做好受災房屋修復重建工作。

龍川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開通“綠色通道”,為全倒戶提供高效便捷的審批服務,并提供多種農村房屋設計圖紙,指導災民房屋重建。縣自然資源局指導異地搬遷戶遠離行洪河道、危險山體等自然災害易發區擇址建房。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全倒戶建房的信心和積極性得到了全面提高,掀起了重建房屋和修復受損房屋的熱潮。鐵場鎮秀中村曾永平家的新房建設就是在這樣的熱潮中提上了日程。曾永平的老房子在2019年6月12日的特大暴雨中倒塌了,沒有積蓄和經濟來源,沒有兒女相幫(一個抱養的女兒外嫁后,家庭生活不富裕),甚至是連宅基地也沒有(老房子所在地不再適合建房),困難重重下,鎮、村干部站了出來,幫助他解決選址、用地、資金及用水用電等難題。

“沒有黨和政府的幫助,我這一輩子都不可能住上新房?!辈簧蒲赞o的曾永平托人書寫了一副對聯:“住新房感恩共產黨,好日子不忘政府幫?!?沒有平仄對仗、格律押韻,卻道出了曾永平的無限感恩之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災區群眾俱歡顏。在黨委政府以人民為中心、急群眾之所急的執政理念下,199戶全倒戶如今全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過上了“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安定生活。

地災防治削坡建房整治雙管齊下

群眾住房從“憂居”變成“優居”

初夏,沿著麻布崗鎮富洲水庫驅車進入上溪村,山坡上草木茂盛,小溪中成群的鴨子在戲水,偶有孩童嬉戲的歡聲笑語越過田陌,慢慢消散在帶著泥土味的風中。告別了災難,上溪村又回歸了往日的寧靜美麗。

“全村生產生活基本上恢復了災前水平?!鄙舷逯⒋逦瘯魅螚钭婵票硎?,經過兩年的災后重建,村里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基本得到修復,特別是對地質災害隱患的治理,消除了山體滑坡的隱患。

2019年6月,上溪村的山體出現開裂,在6月12日特大暴雨中出現山體滑坡,山腳下居住的100多戶群眾緊急轉移。后經專家鑒定,上溪村的山體滑坡直徑約15米,長度600米,存在整個山體滑坡的安全隱患。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自2019年8月開始,龍川縣對上溪村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整治,目前完成了較為聚集居住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并動員引導危險區域的群眾異地搬遷重建。

上溪群眾的安居樂業,是龍川縣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的成果。由于土質欠缺黏性,龍川縣是全省地質災害嚴重地區之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威脅嚴重。在“6·10”“6·12”特大洪災中,地質災害成為影響群眾生命安全最嚴重的次生災害。經專業機構初步評估,該縣地質災害隱患點105處,涉及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龍川縣采取“全面排查隱患、徹底摸清情況,分類科學研判、精準綜合治理”的策略,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措施。兩年來,龍川縣完成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共51處,完成搬遷避讓143戶;另外54處中小型隱患點完成前期勘查,下一步將全力推進治理工作。

黃石鎮杉河村村民駱福健自從房子后面的滑坡被治理后,晚上就能安心睡覺了。在2019年6月的特大洪災中,他家的房子被滑坡沖下的山泥摧毀,他的腿也在那場災害中受傷,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月才康復。如今,地質災害隱患點被治理,他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樓房,一家人開開心心生活?!白〉冒踩?,再也不怕下大雨了?!?駱福健的妻子說道。

與駱福健一樣曾因地質災害憂心于住房安全的,還有黎咀鎮大地村村民巫延平、巫偉雄、巫日德和巫資發等人。他們的房子依山而建,山體在2019年6月的特大自然災害中出現滑坡??紤]山體巨大,治理成本高、難度大,龍川縣自然資源局技術人員在實地勘查后,提出異地搬遷避讓的建設方案。目前,4戶人家都在安全區域重建了新房。

削坡建房是龍川縣引發住房不安全的另一大因素。龍川縣加強削坡建房綜合整治,采用政府獎補政策,計劃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削坡建房安全隱患整治,切實消除農村住房、學校、辦公樓、居民小區等設施的風險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過核查統計,全縣需治理削坡建房2480戶。2020年,744戶開工治理,526戶完成風險治理。今年計劃完成864戶整治,截至5月,112戶開工治理。

治理與避讓相結合。龍川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建立了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與拆舊復墾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機制,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契機,對災后被鑒定為D級的農村危房、長期閑置的農村破舊房及河道沿線低洼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破舊泥磚房進行拆除。兩年來,全縣累計清拆房屋6.25萬間、578萬平方米。經過清拆,消除了安全隱患,提升了村容,拆出了新農村發展空間。

統一搬遷集中安置避險工作新突破

米貝安置小區開啟57戶村民新生活

白天在小超市上班,晚上在文化廣場跳舞,住在四室二廳的電梯新樓里,張恩娣的日子過得如同城市居民一樣。這種幸福生活,始于去年6月12日米貝新村竣工交付使用。

米貝新村是米貝村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接納了57戶在2019年6月特大自然災害中房屋倒塌、需避讓搬遷的群眾。兩年前的特大自然災害,讓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變得滿目瘡痍,大量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造成房屋倒塌、受損,住房安全形勢異常嚴峻。

為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按照省、市決策部署,龍川縣按照地質災害治理、新農村建設、房屋搬遷重建“三同時”的原則,經廣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對米貝村地質災害點進行鑒定,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受災群眾意愿,在米貝村大塘面利用原老舊房宅基地建設米貝村災后房屋安置小區。安置小區總投資4500多萬元,興建3棟14層電梯房,總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每戶配套一個生產用房,配套建設文化廣場。

龍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安置小區建設,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執行組長的災后復產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和貝嶺“6·12”抗洪搶險救災復產前線指揮部,統籌協調指導安置小區建設工作。撥付專項重建經費,開通建設“綠色通道”,簡化或同步推進審批流程,從人力、物力、財力及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前線指揮部辦公室全體工作人員駐守在米貝村一年,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做到救災重建工作力度不減、熱度不散、溫度不降。

凝心聚力、眾志成城,安置小區建設安全、高效推進。項目于2019年9月14日確定選址,9月19日開始土地平整,9月25日啟動主體樁基建設,10月25日進入主體框架建設階段,12月11日主體框架正式封頂。2020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項目全面復工建設,5月24日完成避讓搬遷安置戶分房工作,5月30日通過安置小區主體驗收,6月2日新房鑰匙交付避讓搬遷安置戶,6月12日57戶避讓搬遷安置戶喜遷新居。自此,57戶因災搬遷戶集體“拎包入住”新居,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