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龍川縣

龍川縣黃石鎮圍繞“黨建+”項目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不忘初心謀發展 砥礪奮進展新姿

2021-09-17 10:27:01 來源:河源日報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長洲村舊貌換新顏。

■黃石鎮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助力群眾增收。

美麗的黃石圩鎮  核心提示

9月的龍川縣黃石鎮,花團錦簇,秋意盎然。伴隨著和煦的秋風,穿行于黃石鎮廣袤的田野間,放眼望去,都是綠油油的稻浪和滿山遍野的油茶果,仿佛都在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游客,讓人不禁想駐足觀賞。

在這里,農業產業優化壯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旅游開發如火如荼……這里處處充滿著頑強拼搏的氣息,處處涌動著加快發展的滾滾熱潮。

近年來,黃石鎮黨委、政府積極作為,主動干事,帶領全鎮黨員干部群眾競進有為,奮力爭先,專心致志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建設,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呈現和諧健康發展的喜人局面。

【黃石鎮簡介】

黃石鎮地處東江上游,龍川中西部,現有10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8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萬。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7萬畝,林地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是龍川縣主要林區之一。

黃石鎮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油茶種植。油茶是鎮林果類的主導產品,素有“油茶之鄉”美譽,是龍川縣茶油重點生產基地、河源市油茶專業鎮?,F油茶種植面積40536畝,其中新種面積12576畝,老油茶林面積27960畝。有油茶種植公司2家、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17家;有星匯、雙峰等大榨油廠2間,小廠10間,經過精細加工后的茶油遠銷國內外,其品質、口感頗受廣大消費者的贊譽。

黨建引領把方向

凝心聚力促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ズ命h建“源頭”, 鄉村振興就能“水到渠成”。 近年來,黃石鎮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 “第一抓手”和 “紅色引擎”,圍繞“黨建+”項目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用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當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武裝廣大黨員,是黨建工作的重點。學史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歸宿與落腳點,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關鍵環節。黃石鎮始終不斷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具體行動,在攻堅克難上見真章、在擔當作為中求實效,做到學史力行,實干為民。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黃石鎮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嚴格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鎮黨委的決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高標準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各項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全鎮黨員干部以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三會一課”專題學、主題宣講廣泛學、個人主動深入學及“紅色薪火永相傳”黨史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并大力加強教師和青少年“四史”教育,開展“童心向黨”等主題活動。截至目前,該鎮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黨史8次,發放學習材料650余冊,布置黨史學習教育宣傳欄及標語20余處。

同時,該鎮黨史學習教育堅持融入日常、抓在經常,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民生實事等中心工作,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引導全鎮黨員干部切實為群眾辦實事。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大力落實“十萬黨員干部返鄉”行動優化環境,自2月起組織全鎮黨員干部利用雙休日時間為掛鉤村群眾辦實事,引導廣大群眾敦化鄉風民風、豐富文化生活,用心用情用功辦好民生實事。

該鎮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梳理出“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清單,壓實工作責任、細化難點問題、明確解決期限、實行銷號作戰。目前,該鎮已經完成“黃石村廢棄礦山復綠”“文體活動小廣場建設”及相關道路建設5個項目,剩下5個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學黨史與為民辦實事緊密結合,積極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題,努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黃石鎮黨委書記黃智峰說道。

做好“油”“水”文章

助民走上致富路

產業興旺是農民增收的核心支撐,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條件。近年來,黃石鎮圍繞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努力打造油茶產業和礦泉水產業,全力推動鎮村產業發展。

在黃石鎮長洲村,踩著山間小道上的碎石,登上山頂,漫山遍野的油茶樹映入眼簾。不久前,這座位于龍川縣黃石鎮長洲村長洲水庫旁的山,周遭還是一片荒山野嶺。

黃石鎮是河源市油茶專業鎮,有“油茶之鄉”之稱,油茶種植歷史達百余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植油茶樹。隨著勞動力的外流,加上傳統粗放式的管理,黃石鎮出現大面積的油茶樹樹勢老化、衰敗現象。

在廣東星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帶動下,當地村民紛紛開始種植油茶,短短幾年時間,黃石鎮的油茶種植面積增加了一倍。在油茶花盛開的季節,鎮里、山上開滿潔白的油茶花,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黃石鎮帶動農戶種植油茶2萬多畝,并積極鼓勵當地農民依靠種植油茶、建檔立卡貧困戶投資入股企業,有力促進企業的發展,并帶動貧困戶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目前,全鎮有油茶林4萬多畝,油茶龍頭企業2家。如今,黃石鎮每家每戶種植油茶面積達2畝以上,人均油茶經濟收入可達4000多元。

在做好“油”文章的同時,黃石鎮立足豐富的水資源,創新思維,引進企業,開發純凈水,做好“水”文章。位于黃石鎮黃沙村的廣東冰約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自2020年落戶后,致力于高端桶裝礦泉水的生產。

水源來自于黃石鎮黃沙村南公坑自然村的天然自涌泉,涌泉地下基底巖層蘊含著國內罕見的山泉水資源,整個生產基地依山而建,工廠三面環山。整個生產流程全機械化操作,冰約天然山泉水因為擁有50.59超高數值含量的偏硅酸,也因此被譽為“水中圣品”,源頭引流全程封閉灌裝,生產線采用進口生產灌裝設備,全封閉引流天然礦泉水,直接在源頭引流取水灌裝避免二次污染。

也正是如此,廣東冰約食品飲料有限公司選擇了在此建廠。廣東冰約食品飲料有限公司黃沙項目投資2400萬元,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全力保障天然礦泉水的生產。憑借得天獨厚的水源優勢,廣東冰約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高端礦泉水產品。廣東冰約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已經推出多款產品,有冰紅茶、冰綠茶以及礦泉水、純凈水等產品,年產值達1200萬元,產品暢銷以珠三角城市為主的華南市場。

“優質水源為廣東冰約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在競爭激烈的礦泉水市場,走出自己的路子,有了底氣和資本。”廣東冰約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負責人肖玉峰自豪地說,接下來,該公司將把當地新鮮礦泉水打造成為河源康養產業的重要代表產品。

得天獨厚的資源為當地經濟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樣,公司的落戶也讓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村民的發家致富有了新推力。黃沙村的村干部告訴記者,落戶公司為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目前當地有40多名村民在此上班,月收入達4000元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黃石鎮打好綠色牌、生態牌,帶動全鎮綠色發展、綠色崛起。談及接下來的發展思路,黃智峰思路清晰地說:“接下來,黃石鎮將進一步狠抓鄉村振興工作,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把黃石鎮建設成為更加美麗宜居新黃石?!?/p>

全力開展環境整治

鄉村顏值大變樣

近日,走入黃石鎮長洲村時,發現村里整潔干凈、煥然一新,道路兩旁的綠化帶里花團錦簇,休閑涼亭美觀時尚。村內不僅新建了黨員活動中心、黨務村務公開欄等基礎設施,還建成了文化廣場、籃球場等休閑娛樂場所。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長洲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同樣在黃石鎮,該鎮的公洞村除了將閑置的村集體用地打造成小花園外,還因地制宜改造鄉村老舊房屋。例如,部分祖屋有上百年的歷史,公洞村村“兩委”就動員村民籌集資金,將祖屋修繕一新,這樣既保護了歷史文化,留住了鄉愁,又美化了鄉村環境

這些都是黃石鎮開展環境整治成果的一個縮影。黃石鎮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改工作中,把它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提效破局的主抓手,在“百日攻堅行動”期間,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鎮動員,全民參與,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集中力量推進破舊泥磚房清拆、“雨污分流”、垃圾整治等工作,組織村民對房前屋后垃圾、亂堆亂放、家禽散養等問題進行全面整改。

目前,黃石鎮所有行政村完成基礎整治任務,打造干凈整潔自然村23個,占全鎮自然村的52.2%;美麗宜居自然村21個,占47.7%;建立健全“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配置垃圾收集點307個,各村按照每500人聘請1名保潔員的標準,每村至少聘請2至3名保潔員,村莊保潔覆蓋面達100%;全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工作,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100%;新建農村衛生公廁9座、改建3座;完成雨污分流的自然村有44個,完成率達100%,農村基本實現雨污分流;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鎮完成5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同時,黃石鎮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工作方針,努力探索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新路子。嚴格落實森林防火責任,把森林防火責任落實到戶,5年內未發生森林火災,嚴厲打擊非法占用林地和毀林行為。加強中小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非法養殖、非法采砂等行為,加強重點河段監管巡查,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提高。

“黃石鎮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大力完善鎮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努力把黃石鎮打造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幸福新農村?!秉S石鎮鎮長楊輝硯告訴記者。

■策劃:陳小玲 甘國科 邱志飛

■組稿:本報記者 蘇勇軍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