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奮力建設“一機場一航道四高鐵四普鐵五高速”綜合路網
交通多維對接 快速通達灣區
□龍川鐵路貨運業繁榮發展
□河惠莞高速公路龍川段。該公路從北至南穿過龍川,成為龍川南北方向的高速主干道。
□河梅高速公路與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西樞紐互通
高鐵入川,啟航未來。龍川縣多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絡,聚焦提升“硬”互聯互通水平,按照“ 一機場一航道四高鐵四普鐵五高速”規劃,加快構建與“雙區”水陸空鐵立體交通一體化體系,加快打造“雙區”核心城市1小時交通圈、生活圈,實現與“雙區”交通的多維對接、快速通達,助力縣域經濟“彎道超車”。
未來5年,龍川縣將加快完善以贛深高鐵、龍梅高鐵及規劃中的廈昆高鐵、廣河高鐵為主通道的四高鐵四普鐵軌道交通,以及外暢內聯的公路交通網絡,提高龍川粵東北區域樞紐的首位度,建成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的“公鐵水航”四位一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打造城市公交、城鄉客運、農村班車多樣化、出行服務均等化、物流電商便捷化的高品質運輸服務網,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硬連通。
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贛深高鐵是我國在建高速鐵路線路項目之一,時速350公里,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贛深高鐵既是新時期交通引領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也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建設的重大工程。龍川西站車站規模為4臺12線,主站房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同時也是贛深高鐵與梅龍高鐵交匯的樞紐站。梅龍高鐵是我國鐵路中長期規劃中高速鐵路區域連接線 “龍巖—梅州—龍川”高鐵線路一部分,借助贛深高鐵—梅龍高鐵,龍川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連接更加便捷。
雙龍高鐵入川,機遇千載難逢,發展刻不容緩。在10月30日召開的中共龍川縣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龍川縣委書記孔德勝提出,用發展破解難題,全域“融灣”“融深”,在服務和融入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中找準發展方向、路徑,在新起點上奮力開創龍川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圍繞如何全域全面“融灣”“融深”,龍川縣黨代會作出了部署,其中加快交通設施“硬聯通”列入首個抓手。要求圍繞打造“一機場一航道四高鐵四普鐵五高速”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全力配合梅龍高鐵、廈昆高鐵、龍韶鐵路、龍汕鐵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設,加快推動龍尋高速、連梅高速建設,爭取增設河惠莞高速新田互通出口,有序推進通用機場、東江航道擴能升級、國道205線縣城段改線、國道236線改建、東縱公路等項目建設,結合國省縣鄉道路升級改造,謀劃推動聯通貫通三大發展平臺交通干道建設,構建外暢內聯的城市快速路網,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1小時交通節點城市。
在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全力構建體制機制“軟聯通”。龍川以贛深高鐵開通為契機,在基礎設施、開放平臺、產業合作、體制機制等方面與大灣區緊密銜接,打造蘇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樣板。加強與深圳、廣州、東莞、珠海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合作,推動產業對接、平臺共享、園區共建,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
“十四五”規劃建設65項重點項目
多維對接灣區,加快“融灣”“融深”。從龍川縣編制完成的《龍川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獲悉,“十四五”期間,龍川縣將進一步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完善以贛深高鐵、龍梅高鐵及規劃的廈昆高鐵、廣河高鐵為主通道的四高鐵四普鐵軌道交通,以及外暢內聯的公路交通網絡,提高龍川粵東北區域樞紐的首位度,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硬連通。
“十四五”交通規劃的總體目標:建成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的“公鐵水航”四位一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打造城市公交、城鄉客運、農村班車多樣化、出行服務均等化、物流電商便捷化的高品質運輸服務網,構建高效的交通行業治理體系。
根據龍川縣“十四五”綜合交通發展形勢,全面梳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根據項目的“輕重緩急”和成熟度,優先安排事關全縣民生的重點建設項目。未來五年,龍川將推進重點項目庫10大類共65項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70億元(不含航空和鐵路、高速項目投資),是“十三五”期間投資建筑資金的四倍。
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構建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十四五”期間,龍川縣將協調配合加快鐵路通道建設,推動贛深高鐵、龍龍高鐵、廈昆高鐵、廣河高鐵等4條高鐵及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龍汕鐵路、龍韶鐵路等4條普鐵銜接長三角、海西和粵港澳三大經濟區,形成粵北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完成贛深高鐵、龍龍高鐵龍川段的配套工程,加快推進廈昆高鐵前期規劃和廣河高鐵建設。
高質量發展公路網,凸顯粵北交通門戶優勢。全面落實龍川“融灣”“融深”戰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加強與粵東、贛閩等周邊地區的聯系,打造以河惠莞、長深、尋龍、連梅等高速、205國道、236國道和省道公路為骨架,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干線公路網和縣、鄉、村互聯互通的農村公路基礎網。
全面完善高速公路骨架網。優化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運輸網絡,實現快速通達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城市。在河惠莞、長深高速公路基礎上,新建尋龍高速、連梅高速,新建里程約68公里,形成“兩橫三縱”格局。兩橫為長深高速(連通深圳)、連梅高速(連通梅州);三縱為河惠莞高速(連通粵港澳大灣區)、汕昆高速(連通粵東、廣西)、尋龍高速(連通江西)。
構建快速暢通的縣域公路網絡。充分發揮普通國省干線公路、農村公路點到點的優勢,加快國省道升級改造,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構建暢通的縣域交通循環體系,提升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打造縣城到各鎮域1小時交通圈,基本實現各鄉鎮到高速公路出口30分鐘交通圈。將全力推動新編國省道升級改造。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全面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建立互聯互通的旅游交通網絡。
構建互聯互通的水上交通體系。龍川將利用東江天然河道,大力發展運量大、占地少、能耗低、綠色環保的水路運輸,待東江航道河源至石龍航道擴能升級工程開工后,推動東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北延至蘇雷壩電站,加快實現千噸級航運。
謀劃推進航空機場建設。按照“全市統籌、整體覆蓋、功能完善、錯位發展、適度超前”思路,“十四五”期間龍川縣將全面加快龍川通用航空規劃和選址工作,爭取項目早日落地建設。
全面推動交通樞紐及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重點建設龍川西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龍川縣城北客運站(803站北移)及打造龍川綜合物流產業園、龍川海鐵聯運綜合物流園區。
“十四五”時期是龍川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戰略及落實廣東“一核一帶一區”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期和發展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邁向“十四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龍川縣交通將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展現更大的作為。
“十三五”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時期是龍川縣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五年來,龍川縣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通盤謀劃現代化立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打造縣域“1小時經濟生活圈”,著力在“外聯”交通上做文章,在“內通”交通上下功夫,努力構建“功能明確、層次清晰、結構優化、規模適度、布局合理、服務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不斷增強龍川區位優勢,加快形成全域全面“融灣”“融深”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格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薄弱向聯線成網的綜合交通邁進了一大步。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期間,龍川縣交通項目共完成投資約218億元,其中鐵路、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約178.61億元,其他公路約39.39億元。截至2020年底,全縣通車總里程為3821.6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8.165公里、國道215.724公里、省道285.493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162.286公里,公路網密度為124公里/百平方公里。
鐵路建設開創新局。“十三五”期間,龍川縣鐵路建設全面推進。贛深高鐵開工建設,并在今年12月10日建成通車。龍龍高鐵龍梅段已經開工建設,預計“十四五”實現通車。龍川至汕尾鐵路龍川段已完成立項,廈昆高鐵初步確定線路走向將經過龍川。贛深高鐵龍川西站房、高鐵新城綜合交通樞紐及配套工程、贛深高鐵龍川西站北側地塊土方平整工程等相關配套設施正全力推進,確保與贛深高鐵通車同步建成使用。
公路建設取得新成果。高速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間,龍川縣高速公路實現跨越式發展,通車里程新增124.665公里,汕昆高速2018年建成通車,龍川段全長22.665公里;河惠莞高速2019年建成通車,龍川段全長102公里;尋龍高速于2020年12月開工建設。
國省干線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十三五”期間,龍川完成國道238線珠塘至羅坳段路面改造、國道236線至蘇區大道連接線二級公路改造、省道339線楓樹壩至車田段路面改造、省道339線龍川縣廻龍(興寧交界)至赤光段路面改造、大環市路龍川至和平、豐稔鎮連東至縣城段改建、省道238線鶴市圩鎮過境段改線、馬喉蓮保障性住房段公路改造、縣道177線車田至鶴畬林場、縣道179線黎咀至楓樹壩路面改造、鄉道119線黎咀至黃石路面改造、鄉道175線黃布鎮過境段公路改建、寶龍東江大橋、培英學校人行天橋等項目,國道205線至龍川西高鐵站連接線道路工程、國道205線北移工程、國道236線龍川縣龍江大橋新建工程、省道238線四都至貝嶺段二級公路改建工程、四都至青山湖旅游專線公路等正全力推進建設中。
農村公路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村公路網絡日趨完善,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實現100%通硬化路,形成鄉鎮通、村村通的基礎路網的新格局。以“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創建為契機,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打造了一批以鄉鎮振興路、產業路、黨建路,旅游路為主題的示范路,并按照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的原則,建立“四好農村路”縣、鄉、村三級路長組織體系。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縣共完成縣鄉公路升級改造66.2公里、“暢返不暢”整治1405公里、“四好農村公路”決勝攻堅任務72.694公里,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492公里、精準扶貧公路288公里、產業扶貧與旅游公路87公里。
□ 策劃:陳小玲 甘國科 丘志飛
□ 本版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鄺羽
□ 攝影: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