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龍川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工作提效破局 社會和諧穩定
■龍川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今年元旦,縣城迎賓大道通車。
■贛深高鐵龍川西站。進入高鐵時代的龍川,“融灣”“融深”的步伐更快。
■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蓬勃發展,成為龍川“融灣”“融深”的主陣地。
核心提示
剛剛過去的一年,龍川縣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六個抓”工作安排,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字當頭、又穩又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好“六穩” “六?!惫ぷ鳎鄬用婀ぷ魈嵝凭?,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經濟社會發展亮點紛呈。園區擴容加快,營商環境更優,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更快,工業提質增效;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環境治理持續加強,城鄉面貌更美;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電商產業蓬勃興起,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交通、農田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融灣”“融深”成效顯著,發展后勁更足。
社會大局穩定,群眾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發展,十件民生實事順利實施,教育、衛生等民生事業建設取得新成效,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行動、系統防范化解安全風險隱患“7+2”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行動等工作深入推進,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融灣”“融深”步伐更穩
2021年12月10日,一個載入龍川史冊的日子。這一天,贛深高鐵通車,百萬蘇區人民告別了不通高鐵的歷史,一圓期盼多年的“高鐵夢”。至此,龍川成功躋身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行列,不斷加快龍川縣“融灣”“融深”的步伐。
2021年,龍川縣著力于交通設施“硬聯通”、體制機制“軟聯通”,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聚集各方資源要素,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機遇,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聚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多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絡。一年來,龍川縣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聚焦提升“硬軟”互聯互通水平,按照“一機場一航道五高速六鐵路”規劃,加快構建與“雙區”水陸空鐵立體交通一體化體系,加快打造“雙區”核心城市一小時交通圈、生活圈,實現與“雙區”交通的多維對接、快速通達,助力縣域經濟“彎道超車”。
龍川舉全縣之力扎實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規劃建設,注定2021年是一個交通喜訊頻傳之年。這一年,贛深高鐵順利建成通車,停滯9年未完成的縣城迎賓大道全線貫通,龍梅高鐵、龍尋高速公路、高鐵新城綜合交通樞紐及配套工程正有序推進,205國道至龍川西高鐵站連接線、高鐵新城下穿贛深高鐵道路、205國道龍川東出口至佗城等項目相繼完成,通用機場、鐵路綜合物流園等項目穩步推進,東江航道達到復航條件,已初步構建華南地區交通樞紐。
聚力營商環境建設,全面激活消費潛力。深化“數字政府”和“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政務服務網上辦、電話辦、預約辦、郵遞送達辦等“不見面審批”服務方式,行政效能更高,企業申領營業執照在0.5個工作日內辦結,目前,龍川實有市場主體達3.35萬戶,增長12.8%。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霍山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五色茶嶺景區、綠油花果樹小鎮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全域旅游的“龍川樣本”正逐步形成。依托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平臺,建立縣鎮兩級平臺與農業企業合作模式,與京東、阿里巴巴等企業合作持續深入,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2.08億元,增長10%,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29億元,增長11%。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億元,增長7.5%。
聚力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工業提質增效。一年來,龍川縣加快推進園區擴容,成立寶龍工業園用地整治提升和擴園土地征收工作指揮部,全力推進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工作,新增園區面積1000余畝,完成33宗共726畝產業用地整治提升,占市下達年度目標任務的132%,在全市排名第二。升級“代辦制”為“包辦制”,為54家企業解決事項102宗。完成園區工業投資28.77億元,引進項目14個。投資超10億元的景旺電子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完成6家工業企業上規模,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34.67億元。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省級高新區創建工作全省排名第一。
行之有效的舉措,推動龍川“融灣”“融深”步伐更穩更快更好。2021年,創新創業中心加快建設,有望在近期投入使用;全年成功引進項目23個、計劃投資181億元;縣內企業獲得省級技改獎補資金1573萬元;全縣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2家,推動17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龍川綜合實力提高,預計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7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3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萬元,增長7.5%。
城鄉面貌更美
2021年,龍川縣統籌城鄉發展,進一步彰顯城市特色內涵,提升鄉村發展質量,優化城鄉生態環境,打好生態文明持久戰,全力塑造高顏值生態,城鄉面貌變得更美。
堅持優先發展,夯實農業農村基礎。2021年,預計實現農業總產值52.54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80.66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2.9萬畝、總產量24.1萬噸,完成年度糧油儲備任務。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成果明顯,油茶產業園成功通過復檢驗收,絲苗米產業園獲批省級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啟動整縣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試點工作,龍母盆地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雛形初現。全力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達7.15萬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順利開展。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年培育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64個;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家,龍川茗茶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龍川山茶油獲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越王貢米等7個品牌獲評省農業名牌產品。
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及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四小園”示范點6946個;“廁所革命”成效明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5%;整治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801個。完成水利基礎設施投資1.69億元,農村集中供水實現自然村全覆蓋;完成“龍川1號公路”示范環線130公里,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
加快構建“一江兩岸五組團”城市空間新格局,全面提升縣城功能品質。龍川縣以幸福新城、高鐵新城、寶龍新城為重點,挖掘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加快推進205國道縣城段北移,優化改造升級城市道路,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樞紐節點城市、河源次區域中心。
注重防治并舉,生態環境持續優化。龍川縣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切實做好生態建設13個“必答題”。配合完成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下沉督察,辦結52宗交辦案件。實施松材線蟲病防治面積18.86萬畝,完成造林任務1.74萬畝、森林撫育任務2.87萬畝以及桉樹林改造年度任務,森林覆蓋率達74%?;就瓿蓛啥珊?、水坑河4.66公里清淤整治項目,新建碧道14.3公里。持續開展飲用水源地、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楓樹壩水庫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東江干流水質達標率達100%,韓江流域鶴市河斷面水質持續好轉,兩渡河流域綜合整治項目扎實推進,縣級以上及鄉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7%。工業危廢、醫廢安全處置率均達100%。圓滿完成市下達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
人居環境大步提升,環境質量更優,城鄉面貌更美,龍川正朝著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美麗和諧的建設目標邁進。
群眾實惠更多
2021年,龍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資金用在刀刃上,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致力創造高品質生活,讓城市更有溫度,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據統計,2021年,龍川民生支出57.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4.7%。
始終把增加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民生事業建設不斷加強。民生十件實事順利推進,學前教育“5080”攻堅行動、建設東路改造、縣城卓峰路建設等33項已基本完成。落實縣委書記、縣長“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解決一批“看病難”“飲水難”等民生問題。困難群眾兜底保障精準有效,兒童福利院項目全面啟用。縱深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新增城鎮就業0.3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面推動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已完成19所學校建設。新增普惠性幼兒園學位780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900個。高考高分考生人數和本科入圍率在全市各縣區均排名第一。縣人民醫院被評定為全國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500強??h域內住院率達91.3%,全省排名第七。
全力推進依法治縣,法治龍川建設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龍川縣積極開展“八大專項行動”“颶風2021”等嚴打整治專項行動,組建最小應急單位小組、公安鐵騎隊伍,實行網格化巡邏防控,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出臺實施交通安全“龍九條”、森林防滅火“十條措施”和“周三消防夜查、周五交通整治”等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深入推進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行動、系統防范化解安全風險隱患“7+2”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行動等工作,實現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同比下降69%、80%,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筑牢堅固防線,疫情防控大局穩定。常態化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聯合檢疫站點累計排查528.6萬人次,大數據推送信息排查1.03萬人次。建設6個PCR實驗室,累計完成核酸檢測送檢54萬份。持續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累計接種達87.4萬劑次,群眾免疫屏障加快筑牢。實現疫情防控零輸入、零疑似、零感染。
黨組織鍛造更強
依法行政深入推進。龍川扎實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編制完成《龍川縣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積極推動政府系統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將法治建設和依法履職情況列入年終述職報告,學法用法長效機制得到健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推動行政執法標準化建設,推進行政復議案件受理、審理便民化。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推動審計監督全覆蓋向縱深發展。自覺接受縣人大依法監督和縣政協民主監督,全年辦理人大建議40件,政協提案63件,辦復率為100%。
廉政建設持續加強。認真執行《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規定,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馳而不息糾“四風”。扎緊扎實權力約束的“制度籠子”,緊盯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公共工程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筑牢廉政風險“防火墻”。加強政府系統廉潔文化建設,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努力把政府系統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
■策劃:陳小玲 邱志飛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鄺羽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