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堅持制造業當家,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拼經濟 又穩又好抓發展
■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鋼結構生產車間,工人們在趕訂單。
■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
核心提示
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今年春天,省、市吹響了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
龍川縣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堅持制造業當家、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綠美龍川生態建設為重要抓手,全力抓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提質發力、商貿文旅融合提升、重大項目推進、綠美龍川建設等重點工作,干字當頭、拼字爭先,積極探路“雙向飛地”,在加快“融灣”“融深”中全力以赴“搶項目、拼經濟、抓發展”,保持經濟社會又快又穩發展態勢,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龍川。
踔厲奮發爭春早,篤行實干開新局。龍川正以只爭朝夕的奮斗姿態搶時間、抓機遇,腳踏實地、苦干實干把“施工圖”變為“實景畫”,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龍川的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大局、應對變局、開創新局。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加快“融灣”“融深”
探路“雙向飛地”
2月28日,全省首創“反向飛地”園區——河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下稱科技創新中心)在深圳市寶安區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兩地打造“雙向飛地”合作模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龍川出“川”,筑巢深圳。龍川積極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等重大機遇,把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作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先行先試的創新舉措,充分利用寶安區的人才、區位、資金等優勢,與寶安區共同搭建兩地探索產業轉移、產業共建的重要展示窗口和交流平臺,積極破解龍川本地企業整合創新資源能力弱、推進科技創新成本高等問題。
龍川支持引導龍川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心設立研發基地、企業總部和招商平臺,協力打造“寶安總部+龍川基地”“研發+生產”“創新+孵化”等產業轉移模式,積極引進更多電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新材料等項目,開辟“孵化在深圳、轉化在龍川”的產業協同發展新路徑。
據悉,科技創新中心可用面積約3.9萬平方米,基本具備進駐生產條件。目前,首批入駐了北大科創園、遠征技術、精智機器、昆騰科技、科逸裝配、深玻科技6家優質企業,涵蓋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領域,2023年預計產值超5億元。
作為首批入駐科技創新中心企業之一,深圳市深玻特種工程玻璃實業有限公司非常看好“反向飛地”這種新的合作模式,擬把生產基地遷至龍川發展,總部和研發中心留在深圳。該公司董事長陳崇檳表示,公司生產基地遷至龍川后,在深圳公司任職的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繼續安排在深圳工作,而員工在龍川招聘,非常符合公司的發展需要。
“有了科技創新中心這個載體,準備搭建一個新的研發團隊,開發新的項目,到明年實現5億元產值。” 陳崇檳非常有信心地表示,2023 年,公司將按既定發展規劃,發揮傳統特種玻璃產品及技術優勢,引進全新生產線,推動新總部生產基地遷至龍川。
龍川把科技創新中心筑巢到深圳,不僅給“外溢”項目提供支撐,而且還給予龍川企業發展壯大的信心和決心。河源昆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自2016年進駐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以來,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產值為1.1億元。隨著業務擴大,該公司擬新增一個事業部。“公司將在科技創新中心設立研發和孵化中心。”該公司負責人羅瑞涌表示,公司研發和孵化中心設在深圳,搭建團隊就變得容易了。
龍川開辟產業招商和產業培育的新路徑,加快了一批企業落戶龍川的步伐。深圳遠征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去年簽約落戶龍川。該公司董事陳陸騰表示,科技創新中心讓公司吃了一顆“定心丸”,解決了“外溢”到山區后研發、人才等方面難題,龍川生產基地將在今年下半年動工建設。
在推動“反向飛地”的同時,“正向飛地”工作有序推進。充分發揮贛深與雙龍兩條高鐵在龍川交會優勢,借鑒深圳等城市的高鐵站周邊先進制造業布局經驗,致力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區,用于承接“外溢”產業,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物流倉儲、旅游商業服務、商務金融等,將其打造成為龍川融入“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的門戶樞紐。
經過努力,“正向飛地”用地選址高鐵新城,規劃4.7萬多平方米產業用地,擬建設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工業廠房,完善生產生活配套,用于承接寶安區外溢產業、增資擴產企業、外遷項目的產業集聚中心,為龍川主導產業的上下游企業發展提供平臺,打造寶安產業有序轉移龍川及“工業上樓”新模式,推動龍川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的產城融合發展目標。
積極培育“4+1”主導產業
堅持制造業當家
今年,龍川緊緊抓住制造業當家這個“關鍵點”,聚焦電子信息、建筑工業、應急與節能、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4+1”主導產業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打造百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建筑工業產業集群和其他產業集群,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產業第一,項目為王。回眸2022年,龍川縣始終堅持制造業當家,致力加快培育“3303”產業集群,發揮粵港澳大灣區 11 個龍川異地商會、產業協會招商聯絡處和深圳招商工作組作用,加強以商招商、以鏈引商、駐點招商等聯合招商,招引一批補鏈延鏈強鏈產業項目,持續做大做強電子信息、建筑工業、應急與節能、先進材料及現代輕工紡織等“4+1”四大主導產業。2022年,龍川工業園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7.52億元,工業增加值24.2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7.5578億元,實現稅收2.9億元。
電子信息產業是龍川深耕多年的產業。當前,全縣電子信息產業規上企業共12家,2022年完成總產值56.71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4.15%。景旺電子科技(龍川)有限公司是龍川縣電子信息產業的龍頭企業,今年將投資15億元增資擴產,啟動產值規模超過30億元的印制電路智能化制造基地三期項目建設,在新的一年展現更為強勁的發展動力。
建筑工業是龍川奮力打造的百億級產業集群。當前全縣建筑工業產業規上企業共7家,2022年完成總產值13.7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0.13%。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中建二局廣東建設基地有限公司是當前和未來龍川縣建筑工業領域的戰略性、引領性企業,預計今年產值超20億元。
其他產業發展勢頭好。應急與節能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共有應急與節能產業規上企業10家,2022年完成總產值7.6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98%。 在先進材料產業方面,全縣先進材料企業共11家,2022年完成總產值8.9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98%。在輕工紡織產業方面,全縣輕工紡織企業共4家,2022年完成總產值17.34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3.5%。
多向發力推動五大提升
開局就開干
發展是第一要務。2023年,龍川將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制造業當家,大力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加快培育一批百億級、十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抓實實體經濟這個“硬支撐”,挺起工業經濟的“硬脊梁”。
打造大產業。錨定電子信息、建筑工業、應急與節能、先進材料和現代輕工紡織等“4+1”主導產業,持續鍛長板、揚優勢、強支柱,支持景旺三期、聯懋二期、寶利光電等超億元項目加快建設達產達效,鼓勵中建二局陽光智造、航輝鋼業等企業增資擴產,力促瑞成、穗發、合泰等重點企業上規升級,力爭 2023年電子信息、建筑工業產值分別達到 65 億元、20 億元。緊盯補鏈、延鏈、強鏈靶向發力,招引一批補鏈、延鏈、強鏈產業項目,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提升大平臺。以提升“一園四小區”產業承載能力為目標,全面推進“3個1平方公里”計劃,對“一園四小區”工業園區整治低效用地1平方公里,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新開發面積1平方公里,在高鐵新城整備產業用地1平方公里,高質量建設產業平臺,推動園區提質增效。以贛深高鐵龍川西站為“中心”,沿高鐵新城至寶龍工業小區的 205 國道北移線為“主軸”,建設工業走廊,沿線發展工商產業,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突出大項目。樹立大抓項目鮮明導向,建立健全縣領導同志牽頭聯系項目制度,建立重大項目全流程跟蹤服務體系、代辦包辦服務企業閉環管理機制,開展1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專項服務行動,推動項目早開工、快投產、穩達產。進一步形成大抓招商工作格局,制定重點承接產業引導目錄,建立產業轉移重點項目庫,繪制產業招商地圖,發揮好龍川異地商會、產業協會招商聯絡處和深圳招商工作組作用,加強以商招商、以鏈引商、駐點招商等聯合招商。今年1—2月,龍川先后10余次組團前往深圳、廣州等沿海城市開展招商工作,多次召開會議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在全縣掀起新一輪項目招引、建設和服務熱潮。
培育大企業。鞏固壯大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堅持質量為王,聚焦主業深耕細作,做大市場份額。建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計劃,力爭2023年新上規企業6家以上、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以上、入園企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 100 億元。做大做優國資企業,深化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縣屬國企積極參與產業領域投資,推動國有企業向民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營造大環境。完善領導體制,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制定年度投向制造業的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硬指標,推動各級黨委政府真正重視制造業、真抓實干發展制造業。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深化“包辦制”,優化行政審批服務,為企業提供高效的辦事效率和便捷的辦事體驗。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加強人才、技術、土地、資金等方面保障,全力以赴做好各項要素保障,推動項目引得來、建得快、發展好,全力塑造龍川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