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逐夢綠富美 繪就新畫卷
■龍川縣文化廣場花開爛漫,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龍川立足資源稟賦,致力發展油茶等興林富民特色產業。
■龍川人民群眾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植綠、愛綠、增綠、護綠的文明風尚日漸濃郁。
■美麗的龍川楓樹壩省級自然保護區。隨著綠美生態建設的推進,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綠色成為龍川的名片。
核心提示
8月23日,在“2024年綠美廣東競風華”河源賽區比賽中,龍川縣以940.54分的成績榮獲優勝獎。這一榮譽背后,是龍川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推動綠美生態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成果。
“綠色版圖”持續擴展。今年,龍川新增森林面積1.76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74.44%,較去年增長0.38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市首位。植樹活動不僅限于山林,還延伸至農家小院,完成了7755個“美麗庭院”的建設。綠美生態建設深入龍川新城、產業園區、龍臺山郊野公園以及“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形成了4條綠美生態建設示范帶。
“綠富雙贏”加速實現。龍川油茶產業發展迅速,種植面積達45.6萬畝,年產值超20億元,“龍川山茶油”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林下經濟如香菇、南藥、靈芝等特色產業年產值逾16億元。龍川還在全省率先完成林業碳普惠一期項目,收益超過1000萬元。通過促進林、文、旅融合,221公里的綠美公路串聯起20多個特色村和景點,鄉村旅游的繁榮提升了龍川作為“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縣”的知名度。
聚焦“綠”“美”“富”,厚植生態發展新優勢。在這片土地上,“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已成為新的風向標,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動力。
“綠色版圖”擴大
森林覆蓋率增幅全市第一
“今年新增綠化植樹72.5萬株,占全市的36%,排名第一;新增森林面積1.7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44%,對比去年提高了0.38個百分點,增幅排名全市第一,綠美生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在8月23日舉行的“2024年綠美廣東競風華”河源賽區比賽現場,龍川縣委書記、縣第一林長劉力曬出了綠美龍川生態建設階段性“成績單”。
這份充滿了綠色底蘊的“成績單”,讓龍川縣以總分940.54分的成績斬獲優勝獎。龍川縣將代表河源參加2024年“綠美廣東競風華”大型主題活動全省總決賽,展現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河源答卷”。
事實上,森林覆蓋率從2023年的74.06%提高到當前的74.44%,“綠色版圖”持續擴大的背后,是該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致力推動綠美龍川生態建設的鮮活實踐。
“倡導全縣24個鄉鎮361個行政村(社區)及縣城計劃植樹60萬株。”這是龍川在今年1月13日召開的縣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目標任務。這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倡導開展“百萬人百萬樹”綠美家園縣鎮村綠化三年行動工作方案》,明確了三年行動方案的目標、主要內容、工作要求等,計劃到2026年在全縣植樹100萬株。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龍川縣召開了2024年縣鎮村綠化工作推進會,第一時間部署縣鎮村綠化工作。派出3個規劃編制工作組,加快推進縣鎮村綠化實施方案編制,在24個鎮規劃建設“一鎮一圃”,預計11月底全面完成。下發《龍川縣開展“一名黨員一棵樹 一個支部一片林”活動實施方案》,號召黨員干部參加義務植樹造林活動,以實際行動助推綠美龍川生態建設。
一時間,黨員干部、志愿者和廣大群眾一起揮鍬培土、 扶正踩實、提水澆苗的植樹活動在全縣24個鎮同步鋪開,支部林、鄉賢林、青年林等各類主題林接二連三建成,小果園、小花園隨處可見。鐵鍬揮舞間,尊重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也在龍川大地生根發芽,形成了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
眾人拾柴火焰高。龍川縣積極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綠化工作,統籌2700余萬元用于縣鎮村綠化,其中社會資金1500余萬元。登云鎮成立全市首個綠美工作基金會,籌集社會資金植樹2萬余株。大力倡導“百萬龍川人百萬樹”“一個支部一片林”等系列活動,截至目前,龍川全縣共建設各類主題林343個、植樹72.5萬株。
百萬人百萬樹 山川錦繡家園美麗
遠處青山疊翠,近處繁花似錦,東江河岸卉木萋萋,初秋時節的龍川大地一派生機盎然。
《綠美家園春常在》是近期龍川縣最為流行的本土原創歌曲之一。歌詞云:百萬民眾把樹栽,我為家鄉添姿彩;百年樹木江山秀,綠美家園春常在,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綠美生態建設的高度認可和廣泛支持。
山川錦繡,生態優美;百萬干群,同心“繪綠”“造美”。
村道干凈衛生,拐角處處見花園,村民庭院花開正盛,這是龍川縣佗城鎮佳派村給人的印象。作為今年7月底新鮮“出爐”的廣東省“美麗庭院”村,在院子里種樹種花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常態和“必修課”。
一場以“美麗庭院”建設為主題的新風尚正在古邑大地悄然盛行。據統計,截至7月底,龍川縣共建設“美麗庭院”7755個。隨著“美麗庭院”的縱深推進,種樹護綠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從而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一股強大助力。
追青逐綠,向美而行。隨著綠美龍川生態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植綠、愛綠、增綠、護綠的文明風尚日漸濃郁,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綠色正成為龍川高質量發展最動人的生態底色。
森林變美了。龍川縣完成林分優化4.48萬畝,在全市率先開展森林撫育和新造林撫育施工,目前已基本完成,進入驗收階段。美麗的森林成為動植物的“天堂”,穿山甲、灰木蓮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紛紛在龍川“安家”。
公園變美了。龍川重點打造松林公園和梅子坑森林公園等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成為市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入園人數較升級改造前翻了一番,日均入園人數超5000人。圍繞龍川新城建設,加快龍臺山郊野公園建設,該項目將于近期開工,將成為龍川新城的“綠心”。
鄉村變美了。圍繞龍川新城、產業園區、龍臺山郊野公園、“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建設,龍川規劃建設了4條綠美示范帶。鼓勵各鎮挖掘本地特色核心元素,因地制宜打造更多綠美示范帶,推動綠美生態建設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欣喜”。
交通主干道變美了。龍川實施交通主干道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自籌資金362.9萬元,重點在三條高速公路、兩條高鐵等交通主干道兩邊種植紅錐等樹種13萬株、總面積4705畝,進一步提升交通主干道的“顏值”。投入365.5萬元,完成2024年高速公路沿線增綠補綠任務,種植楠木等樹種4.7萬株,其中塊狀小班面積318.1畝、帶狀小班長度18.18公里。
百萬人百萬樹,從森林到庭院,從城市到鄉村,一個個綠美生態建設的場景生動可見。以“綠”為核心,以“美”為點綴,綠美生態建設逐漸深入百姓生活,越來越多的群眾對鄉村綠化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廣泛的參與。綠美生態建設不再是黨委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大合唱”,共建共享綠美家園蔚然成風。
鶴市鎮河布村,一個處處見綠的美麗村莊,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龍川縣在河布村創新開展“強村公司+綠美”模式試點,村民以綠色價值或綠色貢獻為股份,入股強村公司,充分利用村里的空閑地,打造整村苗圃基地。目前,全市首家鄉村園藝研習所正在建設中,項目已封頂,下月完成建設,將成為培養龍川綠美工匠的搖籃。
聚群力種植,建機制管護。龍川縣成立全市首個鎮級“林長+檢察長”生態保護示范基地,全縣91名林業專業人才、338名技術指導員,全方位開展植綠護綠技術培訓指導;將綠化管護納入村居“積分制”管理,群眾對綠美家園建設的參與度不斷提高,植綠護綠成為廣大群眾的行動自覺。
“點綠成金” 生態產業崛起 民眾受惠“多多”
當前,正是仿野生靈芝喜獲豐收的季節。在龍川縣上坪、細坳、貝嶺等鎮郁郁蔥蔥的大山深處,一株株形如“小傘”的褐色靈芝蓬勃生長,種植戶正忙著采摘靈芝。據統計,龍川全縣仿野生靈芝種植面積500余畝,年產量近10萬斤、年產值2000多萬元,逐步建立起“基地+農戶+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靈芝種植產業鏈。
走“林+菌”富民強村發展新路子,是龍川縣發展林下經濟、走“綠富雙贏”產業振興之路的一個縮影。
龍川縣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油茶生產重點縣、省級生態保護發展示范區、粵港重要水源地,森林資源核心指標居全市前列。全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351.48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76.1%;森林面積344.2萬畝,森林覆蓋率74.44%,森林蓄積994.27萬立方米。
豐富的林業資源是龍川寶貴的財富,也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龍川縣立足資源稟賦,更好地推動興林富民,把綠色轉換為鄉村振興的底色,奮力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在高水平保護生態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龍川樣板。
有著“油茶之鄉”美譽的龍川縣黃石鎮,全鎮4萬多畝油茶林長勢良好,枝頭綴滿了青色的小茶果。2023年,該鎮人均油茶經濟收入4000多元。茶果榨出的金黃的茶油,被老百姓稱之為“液體黃金”。
作為“全國油茶生產重點縣”,油茶是龍川縣叫得響的特色農產品。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油茶產業發展,全面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據統計,近兩年龍川新造油茶林約5萬畝,全縣種植面積達45.6萬畝,年產值突破20億元。“龍川山茶油”近期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聚焦“富”字,做大綠色產業文章。致力發展竹產業,全縣有竹林面積約18萬畝,占全縣林地面積的5.12%,竹產量約300萬根,總產值約4000萬元。林下經濟迅速崛起,香菇、南藥、靈芝等特色產業得到較好發展,年產值超16億元。
創新思維“賣空氣”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去年,龍川縣在全面推進林業碳普惠方面,全省率先完成一期項目,54個行政村“進賬”1000多萬元。目前正在開展第二期項目,年底有望再次“進賬”1000多萬元。“賣空氣增收”讓林農得到真金白銀,實現以林養林,滾動發展,持續獲益。
林、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旅游如火如荼。221公里的綠美公路將50多個行政村、20多個特色村和10多個景區景點串珠成鏈,先后舉辦騎行、徒步、畬族文化節等活動,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實地感受綠美龍川生態建設成果。
“點綠成金”,綠水青山帶來了希望和底氣——逐步崛起的生態產業“福利”正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受益,無論是油茶果里的“液體黃金”,還是大山深處里的靈芝、蜂蜜,游客的慕名打卡,良好的生態和蓬勃發展的林下經濟讓“綠富雙贏”成為現實,實現了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新突破,生活有了奔頭,村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續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統籌:劉豪 鐘劍銳 劉偉東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劉天巧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