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堅持實施“科教興區”戰略,走出一條符合城區實際的創新發展之路
加快科技要素融灣 “智”撐經濟循環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源城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圖為樂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教育機器人生產線。
■今年8月,源城區首屆高層次人才活動周在區工業園管委會企業服務中心正式啟動,一批教授受聘為人才驛站入庫專家。
■源城區舉辦2019年“百名博士源城行”活動,邀請院士和博士近百人為城區創新發展出謀獻策,同時正式搭建起三大科創服務平臺。
■河源市雅達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線。該公司是國家高技術產業化推進項目、國家火炬項目實施單位,是源城區科技龍頭企業。
專題組稿本報記者 何海華
特約記者 黃赟
通訊員 黃舒平
核心提示
多年來,歷屆源城區委、區政府一直堅持實施“商旅旺區、工業強區、科教興區”三大戰略不動搖,從不同的層面為城區的跨越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近年來,該區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全域全面全力融入‘雙區’建設”,以產業集聚區為重要載體,以產業發展升級為重要依托,大力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區科技創新氛圍進一步濃厚,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在加快平臺建設、推動科技創新、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源城區堅持與時代“同脈搏共呼吸”,積極對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體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向源城轉移,在新時代的發展浪潮里走出了一條符合城區實際的創新發展之路,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保障,為今后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今年1月-7月,全區高技術產業產值 40.93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3.43%,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達9.80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5.55%。
A 成績篇
平臺隊伍成效樣樣都有
8月1日,由源城區工業園管委會、源城區人才驛站主辦的源城區首屆高層次人才活動周在區工業園管委會企業服務中心正式啟動。
據了解,源城區每年推出各項人才政策招人引才,采取多種形式與企業和人才之間建立長期合作發展關系。本次活動特聘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西南交通大學唐小虎教授、廣東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執行院長韓國軍教授、廣東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方毅教授、廣東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楊志景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省知識產權大數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曹江中博士、江西新余學院中興通訊工程學院院長熊春如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后張猛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產業研究院院長、廣州市人才研究院院長彭希博士為源城區人才驛站入庫專家教授,并為專家們頒發受聘證書。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優勢是最有潛力、最可依靠的優勢。上述活動正是源城區聚焦“融深”“融灣”建設,搶抓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優化實施新一輪粵東粵西粵北人才發展幫扶計劃,推動源城加快“融灣”進程。
近年來,源城區致力于搭建科技交流發展平臺,通過一系列操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15年4月,由區財政全額投資建設源城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正式啟動,并于2017年3月引進中山大學的科技特派員團隊,成立“源城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全權負責孵化器運營。中心下設知識產權、科技金融、電商和現代產業平臺,承接了區眾創空間、創業苗圃、科技孵化器、產業加速器和人才驛站等平臺建設與運營。目前,該中心提出了“政企研金用”五鏈融合的縣域創新服務模式,幫助源城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通過省級評審和認定;引進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搭建了一批技術服務平臺,為產學研對接和技術轉移交易奠定了基礎;實施“企業倍增計劃”,培育了7家企業研究院;實施“定向孵化”服務,孵化科技型企業72家,初步實現產業鏈資源集聚;引進科技服務機構23家,為區內企業提供管家式科技服務。
科技創新水平,是衡量一個地方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成效的重要標準。據統計,截至2020年上半年,源城區有高新技術企業45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企業24家;累計建成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0家,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3家,省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35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市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1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省級眾創空間4家,市級眾創空間6家;國家級“星創天地”備案3家,省級“星創天地”備案5家。投入資金300萬元與市科技局合作設立“聯合科技貸款風險準備金”,轄區內企業從2017年至今累計獲得銀行貸款企業共21 家,貸款總金額9930萬元;根據《源城區企事業單位優秀科技人才培養補助暫行實施辦法》文件,累計共評出71名優秀科技人才,補助資金93.9萬元。
B 藍圖篇
實施科技融灣三大計劃
今年9月中旬召開的中共源城區委七屆十次全會提出,要以科技要素“融灣”為重點,暢通科技循環。其重點有三:一是主動接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輻射帶動,謀劃實施大灣區科技平臺源城區共建計劃,轉化“百名博士源城行”活動成果,加快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區;二是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樹標提質”計劃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計劃,確保今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以上;三是謀劃實施大灣區科技人才源城區引進和科技企業交流計劃,堅持大灣區優質企業與先進技術同步引進,力爭與大灣區在同一科技水平上發展。
如何確保實現上述目標,并為源城的融灣征程提供科技支撐?源城區科技部門制訂了三大計劃——《“大灣區”科技平臺源城區共建計劃》,《“大灣區”科技人才源城區引進計劃》和《“大灣區”科技企業源城區交流計劃》,結合了大灣區資源優勢和源城區產業基礎,著力提升源城區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服務產業和經濟發展。
關鍵詞:平臺共建
首先是搭建源城區“大灣區一市一飛地孵化器”。結合源城區各街鎮的發展現狀,引導政府、社會和企業對孵化器的支持和關注,建設契合源城產業發展的特色孵化器,3年內共構建不少于20家創新載體(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并引入“互聯網+”“文創+”“農旅+”“網紅直播”等新思維新理念,推動產業集群集聚。同時,源城區共享大灣區孵化器行業的企業和產業資源,優先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落地,并在大灣區廣州、深圳和佛山等核心城市的標桿孵化器,3年內建立不少于10個源城區在大灣區招商引資、產業推介的展示窗口和飛地孵化器。
其次是建設源城區“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示范基地”。緊跟粵港澳大灣區前沿部署,3年內服務不少于10個前沿科研項目成果在源城實現轉化和產業化;通過發揮“雙區”優勢,積極承接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溢出的制造、文旅、農業等產業,3年內服務不少于3個新興產業在源城布局和集群集聚;定期開展源城區企業家灣區標桿企業調研學習、名校名師解讀大灣區和融灣融深戰略使命、觀摩歐美等發達國家技術創新、非洲“一帶一路”市場拓展等活動,3年內服務不少于30位企業家的知識結構重建,3年內助力不少于10家企業國際化。
關鍵詞:人才引進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源城區要力爭與大灣區在同一科技水平上發展,靠的是什么?還是人才。為進一步促進引進“外腦”,為城區融灣提供人才支撐,區科技部門提出搭建3個平臺,從不同層面吸引不同層次的人才。
首先是建設“大灣區科技產業智庫”。參照粵港澳三地政府人才合作協調機制,結合源城區人才梯隊建設情況,構建聯系緊密、溝通高效、協調有力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3年內聘請20位行業頂尖專家加入科技產業智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尖端科學技術人才的創新要素向源城區流動聚集。
其次是建設“大灣區科技專家和創業導師庫”。結合源城區發展需要,3年內聘請50位“大灣區”優秀科技專家,基本滿足源城區科技項目管理、評審和發展的需要。同時,為更好配合源城區“一街(鎮)一特色孵化器”建設發展,3年內將聘請5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業導師加入創業導師庫,創業導師庫服務將覆蓋全區科技創新載體,為每個孵化器配置不少于7位創業導師,有針對性地給予入駐科技企業輔導,幫助企業跨越發展障礙,提升科技內涵,增強核心競爭力,進而推進源城區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
最后是完善“大灣區高層次科技人才驛站”。引進和承接10個高層次新科技人才和所屬項目落戶源城區,服務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激勵源城區科技創新能力;夯實源城區科技“融深”“融灣”工作,以“引進來”作為向導,以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來探究符合源城區招智引商的發展道路,積極做好灣區高端技術產業對接和成果承接的“先行者”,助力粵東西北地區科技經濟發展。
關鍵詞:企業交流
計劃3年內引導不少于20家“大灣區”知名科技企業加入源城區“融深”“融灣”科技企業協同創新聯盟,和源城區科技企業“共交流,齊分享,促發展”。聯盟將提升源城區科技企業主業關聯度和大灣區科技企業默契度,發揮“雙區驅動優勢”,提升源城區自主創新能力;服務源城區科技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協助企業開拓市場,支持企業申報省級以上品牌。
數說源城科技
截至2020年上半年
●源城區有高新技術企業38家
●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企業10家
●累計建成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0家
●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3家
●省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
●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
●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
●省級眾創空間3家
●市級眾創空間6家
●國家級“星創天地”備案2家
●省級“星創天地”備案3家
●中小微科技型企業92家
制表: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