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源城區

源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結合執法職能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為群眾辦好實事 促城區健康發展

2021-07-08 09:48:29 來源:河源日報


■為老年人開通綠色通道,提高服務效能。

■區市場監管局在街頭開展專項宣傳活動

■宣傳活動進校園,提高青少年甄別真假商品水平。

■執法人員檢查商家疫情防控工作落實情況

核心提示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源城區市場監管局緊緊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要求,將黨史學習教育和開展市場監管工作有機融合,找準黨史學習教育的切入點,堅持注重學習方式、方法、氛圍及實踐,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該局通過學史明理,擔當作為,領導班子帶頭學;學史增信,傳承信仰,黨員干部集體學;學史崇德,以干促學,學用結合拓展學;學史力行,實干為民,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等舉措,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同時強化為群眾服務、為市場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各界企業和市民群眾辦了大量的實事、好事,進一步營造了城區公平公正、健康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為源城加快提升中心區城市“首位度”,打造全市融入大灣區的“總開關”、連接各縣的“總樞紐”,當好“龍頭”、做好“帶頭”,奮力在“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中走在全市前列作出了積極貢獻。


迅速介入高效調解 市民滿意送上錦旗


6月17日,群眾曾先生向源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贈予一面印有“為群眾辦實事、為消費者維權”的錦旗,表達對源城區市場監管局高效處置投訴舉報,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真誠感謝。


6月14日,曾先生在某商店購買了價值3300元的香煙一批,購買后發現該批香煙涉嫌假冒偽劣商品,遂向源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及煙草部門進行投訴。區市場監管局接到投訴后,高度重視,聯合煙草部門立即對被投訴商店進行調查,并對經營者名下的3家門店進行檢查?,F場檢查過程中,在該經營者名下的兩家門店發現涉嫌假煙一批,執法人員現場采取強制措施。目前,煙草部門已立案處理,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同時,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應消費者曾先生的訴求,組織雙方進行調解。經調解,被投訴的經營者同意退還3300元,并向曾先生補償1700元,曾先生對調解結果表示滿意,并對區市場監管局積極穩妥、高效處置消費者投訴表示高度認可與感激。


近年來,源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高度重視投訴舉報工作,不斷完善舉報投訴機制,規范辦理流程,提高辦結質量,做好反饋答復,著力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確保群眾投訴舉報事項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此次群眾贈送錦旗,是對區市場監管局高效處理投訴舉報、著力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工作的肯定。接下來,區市場監管局將繼續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的工作作風,竭盡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


著力排查整治安全隱患 促進餐飲行業健康發展


為認真吸取湖北十堰市6·13燃氣爆炸事故教訓,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工作,源城區市場監管局近期開展餐飲服務單位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


此次行動以市場內餐飲單位、宵夜檔、早餐檔為重點檢查對象,重點檢查市場內餐飲單位是否使用明火作業,其他餐飲單位是否存在使用超期未檢氣瓶、淘汰報廢氣瓶等情況。檢查中,執法人員每到一家餐飲單位,現場對經營戶開展安全宣傳教育,告知其如何查看氣瓶使用年限、檢驗標志,并說明違法違規氣瓶存在的安全隱患及使用違法違規氣瓶的嚴重后果,同時告知集貿市場內餐飲業主禁止使用明火作業,進一步增強經營者的安全責任意識。


截至目前,該局共出動執法人員41人次,檢查集貿市場44個、餐飲單位57家,發現使用明火的市場內餐飲單位52家,對檢查中發現市場內餐飲業主違規使用明火作業餐飲單位責令停業整頓,對液化氣瓶檢驗標志不清晰的,責令餐飲經營戶立即整改,確保在用氣瓶檢驗標志和使用年限等符合有關規定。


下一步,源城區市場監管局將結合創文、鞏衛工作,對餐飲單位使用煤氣、用電方面加強摸排整治,消除安全隱患,保障群眾生命安全。


開展多種渠道宣傳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關系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有利于促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4月20日至26日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期間,區市場監管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題,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開局起步,精心開展系列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廣泛普及知識產權知識,讓社會公眾更好地認識知識產權、重視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和運用知識產權,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實守信”的創新文化氛圍。


一是結合實際組織源城區各領域的企業、機構、協會代表參加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舉辦的知識產權交易運營對接會暨知識產權運營策略培訓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銀企對接會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務培訓班,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提高企業知識產權運營意識,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發展環境,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


二是開展知識產權進校園活動。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志青率隊到嘯仙中學等學校指導知識產權工作,并向學校師生贈送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讀本,引導學生們樹立創新意識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


三是開展系列線上線下宣傳活動。通過張貼宣傳海報、懸掛宣傳橫幅和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利用政府門戶網站、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微信公眾號、戶外廣告等線上線下平臺,多平臺、多渠道、多形式做好知識產權宣傳推廣。其間,共接受群眾咨詢100余人次,涉及宣傳場所26個,發放宣傳資料800余份,在大型商場超市、集貿市場等場所利用LED顯示屏滾動播放宣傳標語136條。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為高(中)考護航


為確保源城區2021年中、高考(含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順利進行,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源城區市場監管局立足職能,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護航高考專項整治行動,全力為高考保駕護航。


一是高度重視,強化組織領導。為落實中高考期間疫情防控措施及食品安全監管保障工作,及時處置各種突發食品安全事件,嚴防發生食物中毒等事件,確保師生飲食安全,區市場監管局制訂了《源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2021年中高考期間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2021年高考中考餐飲服務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并成立了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和餐飲服務突發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組,全力做好保障工作的綜合協調和督辦落實。


二是強化監管,開展隱患排查。在中高考前,集中力量對各考點(學校)食堂、食品商店(小賣部)及學校周邊(門口及街對面兩側200米以內的范圍)食品經營店開展拉網式檢查整治,重點檢查食品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原材料采購、過程控制管理、場所及設施設備清洗消毒、食品留樣、安全自查、人員培訓及疫情防控等內容。對檢查中存在的隱患問題,要求經營主體限期落實整改措施,并確保考前落實整改到位,以消除安全隱患。截至目前,共檢查校園食堂及周邊各類食品經營單位125家次。


三是創新模式,提高監管效能。一方面,充分應用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平臺,對考點開展全覆蓋網上巡查,督促學校及時糾正存在問題,發揮“小問題立即改”“大問題隨時管”監管效能。另一方面,加強對學校食堂食用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農產品多功能檢測儀與源城區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系統對接,實現對食用農產品安全風險監測點檢測數據的實時在線監管,規范檢測工作流程,嚴堵監管漏洞。


四是加強抽檢,強化風險防控。對考點學校食堂食品、餐飲具安全進行專項監督抽樣檢驗,及時了解食堂食品安全狀況;對不合格樣品,及時依法處置,一查到底,嚴防不安全食品流入校園。此次行動共抽檢食品及食品原料30批次,抽檢餐具30批次(合格)。


聚焦老年人權益保障 優化商事活動便利度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市、區關于優化服務切實保障老年人商事活動便利度的工作要求,區市場監管局聚焦老年人權益保障,回應服務需求,不斷優化政務服務,在推廣智能化、數據化的同時,完善線下服務渠道,進一步優化老年人商事活動便利度,增強幸福感。


一是設置綠色通道,加強線下窗口建設。區市場監管局在駐區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及各基層所窗口均設置了“老年人服務綠色通道”,并進一步加強現場咨詢和政務指引實體窗口建設。同時,結合志愿者活動,安排工作人員為老年人提供講解引導、填報資料服務,并在窗口準備紙制版辦事指南、老花鏡等物品,為老年人辦事提供設備支持。


二是優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強線上服務建設。該局對標世行評估指標,持續壓減企業開辦環節、時間和成本,不斷提升企業開辦服務水平、企業開辦網辦率及企業登記線上核準通過率。通過整合企業登記高頻事項,全面優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在做好工作人員“一網通辦”業務培訓的同時,也為不熟悉電腦操作的群眾提供業務系統操作“一對一”幫辦代辦服務,讓其感受數字化的便捷。


三是踐行“好差評”機制,回應政務意見。發揮“好差評”機制應有的監督激勵作用,調動辦事群眾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廣泛收集老年人在辦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點,了解老年人對政務服務改進的意見建議,及時回應其關切、關注的問題,確保差評件件有整改、有反饋,以評促建,推動政務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四是嚴厲打擊侵害老年人權益違法行為。在窗口擺放宣傳資料,推廣國家反詐中心APP,做好防詐宣傳,切實阻斷不法分子的詐騙渠道。


接下來,區市場監管局將依托“我為群眾辦實事”、創建“文明城市”等活動,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豐富服務內容,優化老年人辦事體驗,進一步提升老年人政務服務便利度。


■組稿/攝影:本報記者 何海華 特約記者 黃赟 通訊員 劉心然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