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兩會繪就新階段發展藍圖 打造全市綜合樞紐和發展引擎
核心提示
過去5年,源城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市委“示范區”“排頭兵”建設目標任務和“六個抓”工作要求,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一核一帶一區”發展等重大機遇,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有力推動了源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突破,較好地完成了區八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今后5年,源城區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域全面“融深”“融灣”,又快又穩發展都市經濟,致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幸福源城,加快打造全市綜合樞紐、發展引擎,更好地在“示范區”“排頭兵”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全市前列。
過去5年成績單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10項主要經濟指標總量連續5年穩居全市第一。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4.2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1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68元,年均分別增長5.7%、2.5%、8.3%;“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6.98億元,是“十二五”期間的2.2倍;市場主體從3.64萬戶增加到8.1萬戶,“四上”企業達到528家。
產業發展提速升級
工業經濟量質齊升。2020年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51.51億元,比2015年增長33.6%。園區建設累計投入超12億元,擴園2.81平方公里、盤活低效用地545.68畝,深圳大鵬(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獲評“廣東省五星級優秀服務園區”。先后引進阿里巴巴數據中心、貝仕達克等超10億元項目,規上工業企業增至98家,推動實施技改項目155個。
都市農業優質高效。實現連片15畝以上撂荒耕地100%復耕復種,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000畝。成功創建省級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區現有農業龍頭企業30家、專業合作社190家、家庭農場45家。獲“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達49個,11個特色農產品入選“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
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2020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84.38億元,比2015年增長50.7%。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新增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打造太平古街、莊田美食街等特色商業街區,建成全省首家村級雙創電商創業園、全市首家“全國一站式物流分撥平臺”。
城鄉面貌煥發新顏
城市品質顯著提升。建成區面積擴大11.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70萬。建成區文體中心、太陽廣場等大型公共設施,打造精品示范街20條,新(改)建老舊小區28個、農貿市場21個、小公園73個、城市公廁20座,新增公共停車位50929個,成功創建宜居社區38個,鱷湖公園高顏值回歸,城市環境更加宜居。
鄉村建設成果豐碩。行政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打造干凈整潔村28個、美麗宜居村11個、特色精品村3個。成功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區,埔前鎮鄉道152線獲評廣東“十大最美農村路”。埔前“五村連片”開發、源西“嶺南首第”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坪圍村獲評“全國文明村”“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綠色源城底色鮮明。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案件全部辦結。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地表水水質優良率和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為100%,造林綠化761畝,助力我市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融深”“融灣”步伐加快
重點改革穩步推進。完成區級行政機構改革、鄉鎮街道體制改革及行政復議體制改革,下放鎮街行政執法事項279項,770項政務服務事項進駐區政務服務大廳,政府投資類和社會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分別壓減68%和74%。國企退休人員全面實行社會化管理,5家國企完成公司制改革。
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助力新紫金橋建成通車,完成省道253線桂山旅游大道、老廣梅路等一批道路升級改造,“外聯內通”水平不斷提升。舉辦經貿活動11場,引進項目192個、投資總額達346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64.1億元、年均增長2.5%。建成“雁歸源”服務中心、槎城農旅特色人才驛站等一批引智引才平臺。
創新驅動取得實效。發放各類科技獎補資金近6000萬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7家。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掛牌成立,建成區院士專家驛站等三大科創服務平臺,現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星創天地”3家和省市級科技創新平臺108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4.31件,是“十二五”期末的2.46倍。
全面小康如期實現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投入民生領域資金9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2%。新(改)擴建中小幼學校27所,新增學位2.8萬個,在全市率先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區人民醫院獲評二甲醫院并掛牌成立區醫共體總院,區婦幼保健院、東埔醫院新院開業運營,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比2015年增加13.85%。區文化館、圖書館入選國家一級館,獲評“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全國老年氣排球之鄉”。
底線民生保障有力。5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高質量出列,932戶234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高質量脫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減稅降費超20億元,發放社會保險待遇達24.66億元,城鄉低保人均月補差及特困人員供養水平均達到或高于省市標準。區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獲評“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率先在全市建立退役士兵接收報到“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
社會環境安定有序。連續八年獲評“河源市平安建設暨綜治工作優秀縣區”,在全市率先獲評“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全面勝利,打掉涉黑社會性質組織2個、惡勢力犯罪集團11個、犯罪團伙117個。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8.86%。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七五”普法圓滿收官。保持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連續23個月“零新增”,5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公共安全事故,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自身建設全面加強
政治引領持續強化,政府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成立區政府法律顧問室,依法審查各類重要文件473份。認真辦理區人大代表建議205件、區政協委員提案253件,辦結率均為100%。馳而不息糾正“四風”,“三公”經費減少67.92%。加強審計監督,完成審計項目103個。高質量完成省委巡視整改任務,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更加鞏固。
未來5年新目標
今后5年,區政府工作的總體目標——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達到更高水平,改革開放更加全面深入,城市首位度和核心競爭力更加凸顯,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會治理效能更加顯著。圍繞上述目標,區政府將全力做好六項重點工作。
全力推進產業協調發展
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推動園區提質增效,對標看齊河源國家高新區,優化提升園區“硬配套”和“軟環境”。大力推進工業園三期、低碳產業園等平臺開發建設,開展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力爭到2025年底完成擴園2平方公里以上,實現產值、稅收、投資強度等主要指標達到全市最高水平。放大產業集聚效應,積極參與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百億級食品飲料及水產業集群”,將5G產業城片區打造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谷,加快規劃建設水主題產業園。力爭完成工業企業技改40家以上、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0家以上,努力推動雅達電子成為我市首家主板上市工業企業。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謀劃建設一批特色商業街區,加快拓展大同文創園等新陣地,優化一通二手車交易中心等專業市場,促進消費平穩增長。壯大生態旅游業,爭創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力爭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增至6家以上。培育新興服務業,充分借力贛深高鐵輻射帶動效應,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培育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農科融合”,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建成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積極推廣智慧農業、有機種養等先進技術,建設一批高科技農業園、產研園、實驗室、科研基地。加強與“雙區”農業科研創新及示范基地合作對接,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綠色含量。建立農產品產銷對接合作機制,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區域配送中心建設。
全力加速改革開放創新
邁入“融深”“融灣”新階段
全面深化改革??v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造“數字政府2.0”,努力實現高頻服務事項100%“零跑動”“一件事一次辦”。支持配合市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力爭實現市場主體年均增長15%以上。高效整合全區國有資產資源,集中力量把運通公司打造成為區內首家百億級大型國企。
全域“融深”“融灣”。培養大灣區思維,積極探索與“雙區”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互補發展、共建共享”的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大力實施“珠江人才計劃”等人才工程,引進一批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持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加快貫通市區首條“快速內環路”,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1小時交通圈、生活圈。
推動科技創新。鞏固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行動成果,力爭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以上、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以上和創新載體20家以上。加大產權保護力度,爭創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
全力提升城市品質內涵
打造中心城區新標桿
加快城市擴容提質。著力做活老城歷史文化活力區、做優北部城市功能核心區、做強南部產城融合示范區、做大西部健康休閑旅游功能帶、做美兩江濱水景觀帶,構建“三區兩帶”城市發展格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升級改造一批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打造更多美麗街角、口袋公園。實施外出河源人回流工程,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力爭“十四五”末常住人口突破百萬。
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堅持標本兼治,全力整治違法建筑、城市“六亂”、亂停亂放等城市“頑疾”,開展鐵路、高速公路、主干道沿線風貌專項整治,提高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水平。深入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積極推進智慧城管、智慧社區、智慧消防等平臺建設。
鞏固生態環境優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整改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案件及反饋問題,確??諝猸h境質量持續保持全省前列、水質穩定達標和土壤安全。嚴格落實林長制,深入開展綠化河源大行動,力爭新增植樹造林3300畝以上。
全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5年行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推進埔前西片區“五村連片”體驗示范帶、東片區“智慧農旅”示范帶和高埔崗“互聯網+”特色小鎮等亮點工程,打造一批精美鄉村。完成60%以上存量農房微改造,建設一批宜居型示范農房。爭創“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區,力爭新(改)建農村公路25公里以上。
發展都市型鄉村產業。推動省級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擴容提質,力爭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4家以上、示范農場9家以上、農民合作社6家以上。用好“源城蔬菜”區域公用品牌,加快推進“粵字號”農業品牌建設工作,力爭新培育“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10個以上。創建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加快源南下壩、源西鐵爐等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將撂荒地變成“豐收田”。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健全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扎實做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深入開展“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積極推動“一鎮一改革”,探索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持續增加村集體和村民經濟收入。大力引進農業高端人才、實用人才,培養更多高素質農民。
提高鄉村善治水平。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創建一批“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省級鄉村治理“百鎮千村”示范村。持續開展“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全力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書寫美好生活新篇章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力爭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5000個以上、義務教育學位2.8萬個以上、高中學位1000個以上。深入實施健康源城行動,積極穩妥推進區醫療集團建設,推動區人民醫院二期、區婦幼保健院二期、區疾控中心等重大衛生項目建設,布局建設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服務站。扎實推進文體惠民工程,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快“四館兩中心”、區城建檔案館等項目建設,推動高埔崗文創園爭創省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體育場地設施。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大力推進全民參保,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完成“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任務,支持發展多元化、多層次養老服務事業。強化退役軍人權益保障,支持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高效整合綜治維穩、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鞏衛、疫情防控等工作網格,構建“一張網”管理新格局。鞏固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果,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深入推進整治突出毒品問題三年行動,重拳打擊“食藥環”“盜搶騙”等違法犯罪行為。扎實開展“八五”普法,完善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區、質量強區。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堅決防范和遏制各類事故發生。
同時,加強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基層武裝建設和“雙擁”共建,扎實做好外事、審計、統計等工作,更好地發揮工會、共青團、工商聯等群團組織作用,促進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全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展現人民公仆新形象
一以貫之抓好政治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
一以貫之抓好法治建設。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嚴格執行人大決議決定,認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
一以貫之抓好作風建設。落實區委書記、區長“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實實在在解民憂、暖民心。全力配合做好市領導同志聯鎮包片抓落實工作,堅持落實區領導“五個一”工作責任制。加強隊伍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一以貫之抓好廉政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全力抓好各級巡視巡察反饋問題整改。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斷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綜合功效,持續鞏固發展良好的政治生態。
■組稿:本報記者 何海華 特約記者 黃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