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環境 努力建設高水平“首善之區”
□ 鱷湖公園成為老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肖斌 攝
□ 越王小學 肖斌 攝
□ 改造后的老城區中心市場 肖斌 攝
□ 精品街道
□ 陂角村小公園風景如畫 黃贊福 攝
今年國慶假期,沒有外出旅游的市民在市區多了一個觀光打卡點——老城鱷湖公園。源城區鱷湖公園水生態綜合整治及景觀提升工程已于9月底正式完工,作為一個全新的景點向市民開放,成為老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據了解,鱷湖公園水生態綜合整治及景觀提升工程作為市、區兩級重點項目,是刷新老城“顏值”、豐富市民生活、提高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惠民舉措之一。項目總概算1.57億元,其中建安費1.37億元。為有效改善鱷湖水生態環境,項目通過“控源截污、環境整治、清淤消毒、調水引活水、生態修復、景觀提升”六項措施,分三個階段對鱷湖進行全面綜合整治,原本渾濁不堪、垃圾漂浮的鱷湖如今已煥然一新。此外,為提升沿湖周邊景觀面貌,項目精心策劃且打造了蓮花池廣場、湖濱棧道、九曲排青、維芳島、水下噴泉、月亮雕塑、水車等景觀,同時對原有的古榕夕照、東門古樓、西門井、紅花橋、牌坊、對歌臺等景觀進行復建修整,進一步提升了中心城區商業和休閑水平,為市民群眾提供了一個“水凈岸綠、風景亮麗、空氣清新”的游園好去處。
鱷湖的改造是源城區不斷加大城市提質改造力度的工作成果之一。近5年來,該區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檔升級。落實中心城區“1+6”空間規劃,全力配合市推動釣魚臺片區、河源國家高新區開發等重點項目建設,建成區面積擴大11.35平方公里,一批城市斷頭路陸續打通,城市人口大幅增長。實施“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程,打造精品示范街20條。鱷湖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一批“三舊”改造項目、老舊小區、農貿市場和小公園、小廣場完成改造建設。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推進,志愿服務常態化、全面化,“智慧+”平臺建設有序推進,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全力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案件全部辦結,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
今年10月底召開的源城區第八次黨代會對建設宜居源城作出了具體部署,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城市,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和競爭力。這一方面體現在硬件提升,即大力推進城市提質工程,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另一方面體現在服務水平提升,重點是補齊民生保障短板,提高群眾滿意度。
對于前者,源城區提出要確保城市首位度和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具體而言,在中心城區建設方面,該區將著力推進三項工作。一是構建“三區兩帶”(活化老城歷史文化活力區、優化北部城市功能核心區、建設南部產城融合示范區,打造西部健康休閑旅游功能帶、打造兩江濱水景觀帶)城市格局。推進“多中心、組團式”空間規劃布局,構建“三區兩帶”城市發展格局?;罨铣菤v史文化活力區,讓老城重新煥發新活力;優化北部城市功能核心區,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功能,加速整治提升城鄉接合部市容市貌;建設南部產城融合示范區,致力打造“融灣”“融深”重大發展平臺、示范窗口和中心城區新的增長極;打造西部健康休閑旅游功能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按照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的建設標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綜合承載能力;構建現代城市交通體系,提升現代街區風貌,加強城市綠化美化,完善城市管網建設,加強幸福社區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三是創新城市管理。強化城市基層治理網格化,統籌各項治理“一張網”,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效能。加快建立“政府推動、社區實施、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在鄉村振興發展方面,該區將繼續推進鞏固拓展扶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農業現代化、農村景區化、農民市民化建設,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打造河源城鄉一體化發展樣板。5年內,該區將重點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具有嶺南風韻和客家人文特色、現代宜居的精美鄉村;大力發展都市型鄉村產業,闖出一條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對于后者,源城區將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堅持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體而言,該區將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全面落實就業保障政策,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多措并舉抓好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特困家庭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二是加快教育事業發展。鞏固提升學前教育“5080”攻堅成果,提高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深化初中升學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探索與“雙區”的各類學校開展合作辦學路徑,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師資力量交流共享,提升源城教育的內涵和質量。三是深入實施健康源城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積極引進“雙區”優質醫療資源,推動源城醫療集團建設,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鞏固提升殘疾預防水平,構建醫教康共同體;大力發展體育事業,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爭創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區。四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向鎮、村延伸,逐步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 組稿:本報記者 何海華 特約記者 黃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