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一所一亮點” 奏響基層治理交響曲
——源城警方全力打造基層基礎工作“轉型升級版”
■市公安局源城分局舉辦基層基礎管控平臺應用技能“大比武”活動,進一步提升派出所對管控平臺的操作能力和業務水平。
■長塘派出所努力打造出租屋和流動人口管理新樣本,進一步筑牢公安基層基礎工作。
■埔前派出所成立以民警張志越名字命名的警務工作室,進一步激發了社區警務工作新活力。
■下角派出所努力構建以最小應急單元為主的防控新格局,不斷織密城市安全“守護網”。
■源西派出所通過引入基層基礎管控平合,全面推進基層基礎管控工作提質增效。
秣馬厲兵正當時。4月1日,市公安局源城分局組織全局8個派出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基層基礎管控平臺應用技能“大比武”活動,這是該局對“一所一亮點”工作的一場“期中”考試,更是其深度融入社會治理,全面促進基層基礎工作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工作的一線戰斗堡壘,是整個社會治安防控的基礎支撐。2021年10月以來,新一屆源城公安分局黨委班子主動適應社會治安發展要求,牢固樹立抓基層打基礎導向,及時成立了基層基礎辦公室,并在全局各派出所部署開展“一所一亮點”工作,由每個派出所自主深耕一項以上基礎工作,以點帶面,帶動全局派出所全面開展,進一步筑牢公安基層基礎工作。通過開展“一所一亮點”,該局社會面防控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據統計,2022年1—3月份,該局接報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7.3%。
基礎實則基層安,通過開展“一所一亮點”工作,該局已探索走出一條以派出所各自謀劃為點、以全面推進基層基礎管控平臺建設為主線的點線結合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新格局。目前,該局這一份做好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答卷仍在緩緩鋪開。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總是在接續奮斗里書寫。今后,該局將進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機制,激發內在動力,全力打造公安基層基礎工作“轉型升級版”,為推動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建設而貢獻源城公安力量。
■組稿/攝影 本報記者 蘇勇軍
通訊員 譚琨 陳思宇
長塘派出所:
打造出租屋和流動人口管理新樣本
當你走入長塘派出所管轄區域,你會發現這里隱藏著很多背街小巷。長塘派出所的民警告訴記者,長塘派出所轄區屬源城區老城區,轄區內近2000間出租屋,大部分存在“殘、舊、擠、窄”的特點,且大多位于迂回、曲折、盤根錯節的背街小巷中,技防水平不高,門牌號碼缺失或混亂,出租屋登記管理存在漏洞,出租屋內居住人員流動性大、身份類型相對復雜。
為切實做好出租屋、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該所爭取地方黨委支持,成立了由新江街道辦事處主要領導掛帥的出租屋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專班,組建了一支由派出所民警、原出管所人員和社區干部組成的專門隊伍,通過突出管理、打擊“兩手齊抓”和技防、人防“雙輪驅動”,切實構建由黨委政府牽頭、公安主抓、社區書記及專干配合的工作格局。
突出管理、打擊“兩手齊抓”是該所的一個抓手。一方面,定期開展“入屋”清查行動,及時做好出租屋、流動人口信息采集和注銷;不定期組織警力開展便衣伏擊,嚴打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確保治安環境全面凈化。另一方面,通過張貼布告、宣傳標語、警民懇談等方式,宣講政策法規,積極爭取轄區群眾的支持,讓屋主主動登記、主動提供線索。據統計,今年以來該所共核查出租屋1100戶,核查居住人員1260人;排查整改消防隱患50多處。
突出技防、人防“雙輪驅動”。該所積極引入技防設施,共在轄區安裝監控設備307個(其中發動周邊商鋪、群眾在大街小巷安裝245個視頻監控),在重點區域新設治安崗亭1處,實現了24小時在線巡防、徒步和摩托車交織巡邏的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的治安巡防工作格局。截至目前,該所共盤問檢查可疑人員2500余人,制止打架斗毆50多起,有力震懾和遏制了各類違法犯罪活動。自2021年底以來,群眾反映強烈的出租屋涉黃警情,從以往每月四五十起到實現“零警情”的轉變。
埔前派出所:
激發社區警務工作新活力
在源城區埔前鎮圩鎮說起張志越警務工作室,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因為有民警張志越在,大家都覺得平安、踏實。2021年10月份以來,埔前派出所以“一村(居)一警”為依托,通過成立以張志越名字命名的警務工作室,提升品牌效應,實現警務再前移。
埔前圩鎮作為埔前鎮的中心社區,屬于典型的城鄉接合部,轄區場所多、車流大、人流密集、商業網點多、常住人口多,治安形勢較為復雜。張志越告訴記者:“分局黨委能以我的名字命名警務工作室,就是對我的信任和鼓勵。所以,我得對得起這份榮譽,對得起這些老百姓?!睆堉驹竭@樣說,也的確這樣做了。自警務工作室成立以來,這里就成了鄉親們的“多功能室”。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管他屬不屬于警務,都喜歡找張志越說說,聽聽他的意見。
走進張志越警務工作室,可以看到針對流動人口管理工作設置的“服務總臺”,開展出租房“旅館式”管理,對居住在轄區內的流動人口辦理居住登記,并對轄區31家單位員工招錄進行前置審核,真正達到“人來登記、人走注銷、及時變更”的目的。同時,按照轄區出租房屋結構、消防隱患、治安防范、房東履職等四個方面內容,進行定期實地評估,懸掛星級評定公示牌。
工作室里還有警民聯調中心,將民事調解、治安調解、司法調解有機融合,力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共接到各類矛盾糾紛58起,成功化解55起,調解成功率達95%。
此外,該所還積極發揮轄區鄉賢力量,利用其地緣、人緣、親緣等優勢,培育平安類社會組織,先后成立了埔前民兵義警隊、“老街衛士”義警隊,共同開展治安巡邏、鄰里守望等平安守護行動,讓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當中,將矛盾化解在小、處置在早,打造警民良性互動的平安共同體,有效構建警民共治格局。
下角派出所:
構建以最小應急單元為主的防控新格局
走在太平古街、翔豐商業廣場等地,隨處可見掛有“最小應急單元”的藍底白字牌子。一些商家的工作人員也會自豪地告訴你,他們就是最小應急單元的應急力量,可以隨時應對一些突發事件。
2021年10月以來,下角派出所在上城街道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廣泛組織、發動引領轄區群眾圍繞轄區太平古街、翔豐商業廣場等重點商圈全力建設最小應急單元,形成城市應急安防力量,不斷織密城市安全“守護網”。截至目前,該所在太平古街商業街已建立了24個最小應急單元,應急處置力量達到400多人。
據了解,最小應急單元,是指由單位、場所、重點目標等安全防范責任單位負責組建,能夠開展突發事件先期處置,協助公安機關先期制止正在進行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
自最小應急單元建設工作在全市公安機關鋪開以來,該所結合轄區太平古街、翔豐商業廣場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派出所、城管、物業管理處和商戶的協同作戰能力,通過采用重點單位企業單獨組建或相鄰商戶捆綁組建的形式成立最小應急單元,并分別配備遙控報警器、盾牌、鋼叉、腳叉等應急器械,切實形成公安、城管、物業安保以及商戶等人員組成的“專業+輔助”聯防體系。此外,該所圍繞器械使用、應急防范、案事件處置等工作,組織最小應急單元成員進行培訓,并分批次、全覆蓋進行對抗演練測試,著力提高了最小應急單元的處置能力,初步實現“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增援到位”的“以快制動”的工作目標。
自最小應急單元成立至今,太平古街、翔豐商業廣場等重點商圈的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50%,并及時制止醉酒鬧事行為3起,幫助查找走失兒童、老人11人。
源西派出所:
實現治安要素管控新局面
從根本上管住人,以技術實施精準管控,這是源西派出所在推進社會治理中所作的新嘗試。
自2020年11月源西派出所、新寶派出所合并成立新的源西派出所以來,該所秉承“基礎實則基層安”這一理念,舉全所六成的警力投入社區警務工作,專職負責對轄區治安要素的日常管控。但由于社區民警普遍年齡偏大、日常信息采集方法落后、考核量化沒有抓手等客觀原因,導致該所在基層基礎管控工作中耗費大量的警力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為切實解決好這一問題,該所按照分局黨委的工作部署要求,緊緊圍繞向科技要警力,向智能要戰斗力的工作思路,積極爭取市公安局科信支隊的大力支持,引入基層基礎管控平合(下稱“和社區”APP),全面推進基層基礎管控工作提質增效。
全面推進管理智能化。該所采用“傳統+智能”的管控模式,在“和社區”APP上先期開設三個業務模塊,并設置好工作規范,制定標準化業務流程,把對治安要素的管控進行智能化、標準化管理,把社區民警的工作進行可督促跟蹤、實際工作可量化、工作質量可視化管理。
全面推進管控精準化。通過“和社區”APP,該所前期設置好管控的標準和要求,梳理各項業務工作規范,制定標準化業務流程。同時,由系統自動派單給社區民警,社區民警根據前期設置好的標準和流程,完成相關工作任務。
全面推進考核科學化。通過“和社區”APP,該所可對民警平時完成的實際工作量、工作軌跡、欠缺內容、質量如何等都有可靠科學的評定依據,真正做到對社區民警進行事前指導、事中監測、事后評價,切實形成你追我趕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