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推動“智慧農旅”示范帶建設
農旅融合促發展 鄉村振興亮點足
■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水果采摘園 黃贊福 攝
近日,在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水果采摘園內,一串串陽光玫瑰、甜蜜藍寶石等葡萄品種掛滿枝頭,即將上市。
雙頭村是源城區埔前鎮東片區“智慧農旅”示范帶內的其中一個村,該示范帶內還有南陂村、中田村、赤嶺村、蓮塘嶺村等5個行政村。近年來,埔前鎮將5個行政村分別劃分為文旅核心區、田園風光區、研學科普區、漁民水鄉區和現代農業區,因村制宜、分類施策,以東江革命文化、移民客家文化為“雙文化軸”核心帶動,整合鄉村特色,農業資源和人文風俗,以點串線,以線構面,形成五村區域協調、內容呼應、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
興產業:筑牢鄉村發展底氣
“我們積極整合各類資源,聯合農村科技特派員驛站、創業導師團隊、雙百社工站和雙頭雙創直播間,依托企業、農業電商示范站等載體,推動農村電商邁上新臺階。”源城區埔前鎮雙頭創業園負責人潘麗說,創業園直接帶動雙頭村35名脫貧戶創業就業,間接帶動235人創業就業,連續5年為該村有勞動力的脫貧戶分紅共110萬元。
雙頭創業園作為一個綜合型農村電商服務基地,是農業、農副產品、教育、旅游、文化等產業的孵化基地,對雙頭的產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成功孵化出了該村第二個村集體產業項目——雙頭水果采摘園,為供需雙方搭建電商交易平臺,全面打通農產品產、供、銷的障礙,不斷拓寬產品營銷渠道,實現農副產品產銷兩旺,雙頭村水果采摘園內的很多水果也是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記者在雙頭村看到,該村的生鮮配送公司已開始運營,工人們正在準備生鮮食品,將陸續派送給相關客戶。對于農產品質量的把關,雙頭村提前謀劃,通過雙頭村農產品快檢中心進行檢測。
“村里希望通過引進優質企業,帶動孵化適合本村產業發展的產業,跑出‘電商+產業’的加速度。”雙頭村黨總支部書記劉偉雄說。
產業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處于基礎地位,一頭連著農民群眾的“錢袋子”,一頭連著鄉村振興的動力后勁。中田村的紅薯種植,赤嶺村培育優質水稻、水果花生……“智慧農旅”示范帶的產業興旺為鄉村發展筑牢底氣。
埔前鎮黨委副書記王育開表示,通過產業帶動,將埔前鎮東片區發展成集文化旅游、研學科普、田園觀光和現代農業生產示范的綜合型片區,共同推動埔前鎮一、二、三產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補短板:發揮特色產業優勢
“今年鎮、村規劃了南陂村到雙頭村的道路提升工程,預計年底前完成。”王育開說。
補短板,強弱項,間接推動示范帶內特色產業發展。
“去年10月以來,已有2萬多名學生來雙頭村耕育田園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參加教育拓展和研學活動。”劉偉雄說,示范帶的基礎設施再提升后,將給研學活動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雙頭村耕育田園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是集研學實踐教育、休閑旅游、親子觀光、團隊拓展一體的鄉村振興文旅基地。基地開發了園區內農業種植、花圃種植、果園種植、水培種植、傳統農耕區項目,主導開展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體驗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休閑觀光、親子互動、團隊拓展、冬夏令營等文旅教育項目。隨著暑假的到來,該基地也發出誠摯的邀請,歡迎大家前往體驗。
王育開表示,目前,各個行政村的特色產業都在有計劃的實施中。如,中田村將圍繞拓展“農業+觀光”發展思路,對魔芋產業升級改造,打造果蔬種植觀光基地,建設田園民宿,拉動村集體收入增長;赤嶺村將通過充分發揮移民文化特點,打造東江運河集市、東江運河文化長廊、農耕文化公園;蓮塘嶺村將通過盤活本村東江革命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打造三角嶺大會戰紀念館,建設紅色文化紀念公園,充分發揮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陣地作用,以紅色文化旅游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強治理:繪就美麗鄉村愿景
基層治理離不開百姓的積極參與。近年來,埔前鎮以優化基層治理為抓手,引導群眾參與監督、參與建設,不斷激發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近日,中田村主村道旁正在修建一道美麗鄉村文化墻。“文化墻建好后,村里將統一設計規劃,用于政策宣傳和村農特產品介紹等。”中田村黨支部書記梁寶利說。
在中田村,有一支“夕陽紅智囊團”,這個10人左右的老黨員團體,積極支持著中田村的建設和發展。今年春季,“智囊團”的黨員們發現村里種地的水渠需要整修,便給村“兩委”提意見。村里在得知這一消息后,迅速將水渠修好,絲毫未耽誤村里的早造種植。
梁寶利表示,老黨員、老干部有經驗、有想法,在村里威望高,對村里的發展給予了很多好的建議和幫助,文化墻的建設也是他們和村“兩委”干部共同努力的成果。
據王育開介紹,埔前鎮每個季度會評定“紅旗村”“紅旗小組”“黃旗村”“黃旗小組”,并以表彰的方式,比學趕超,有效促使廣大群眾主動整治自家門前屋后、規范禽畜圈養、自覺減少垃圾和秸稈焚燒,鄉村面貌日新月異,城鄉協調成效漸顯。(本報記者 王亞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