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二批“河源好人”候選人簡要事跡
1.許華惠
許華惠,男,1984年生,中共黨員。2008年參加工作,2003年12月入伍,在部隊服役5年后退役。2011年成為市公安局巡警,2014年加入河源陽光義工服務隊,參加助老、助殘、服務青少年活動以及文明交通勸導等系列活動已成常態化,現任河源陽光義工服務隊副隊長,東江灣公園志愿驛站站長。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志愿者,許華惠不忘初心,踐行黨員義務,勇救落水群眾,送迷途兒童回家,帶領全隊志愿者參與文明交通勸導,積極探索志愿服務新模式,打造河源市亮麗的志愿驛站。在疫情防控期間,入戶排查,守護群眾生命安全。
許華惠獲評2018年度河源市優秀志愿者、2019年度河源市“最美志愿者”。
2.鄒群
鄒群,女,1992年生,市中醫院護士。2020年7月5日晚7時30分許,鄒群和家人出門散步,遇到一起交通事故,她毫不猶豫地沖上去,利用專業知識對兩名傷者進行救治并撥打110、120。當急救車到達現場后,放心不下的鄒群跟著上了車,與救護人員一起將傷者送往市中醫院,并在急診室參與搶救。她見義勇為的事跡,通過《河源日報》《河源晚報》、河源廣播電視臺、抖音等平臺傳播,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體現了醫護工作者的社會擔當,弘揚了河源正能量,獲得市民和網友一的致點贊。在工作之余,鄒群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關愛留守兒童,懷著一顆真摯的心為鄉村貧困山區的留守兒童帶去更多的關心。
3.張學芬
張學芬,女,1944年生,籍貫四川宜賓,現在是一名退休人員。張學芬自退休后跟隨女兒來到河源生活,2013年加入市紅十字會志愿者隊伍,她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公益活動超過200多場次,志愿服務工時累計3000多小時。作為一名紅十字會志愿者,她熱心投身于社會的公益事業,熱忱參與志愿者的行動,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她說做志愿服務一天下來雖然會很累,但在那里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特別是那一聲聲的“謝謝”給了她動力!
張學芬獲評2019年河源市“最美志愿者”、河源市“最美人物”。
4.吳偉輝
吳偉輝,男,1978年生,于1996年12月入伍,1999年退伍,現任源城區白嶺頭村第二黨支部書記、源城區源西街道白嶺頭村志愿者服務隊隊長。在退役20年里,吳偉輝始終以軍人的精神激勵自己,勤勉工作,奉獻他人。2019年吳偉輝曾多次前往連平縣搶險救災,參與救援工作,個人捐獻價值2萬余元物資。帶頭成立白嶺頭村志愿服務隊,帶領隊伍開展了86場公益活動,志愿隊伍在該村具有較強影響力。在抗疫期間,吳偉輝積極籌備開展疫情防控宣傳、消毒、值班及給居家隔離人員配送生活必需品等防控工作,也曾多次為該村受疾病侵害的家庭籌集善款,幫助其渡過難關。
吳偉輝2020年獲評河源市“最美退役軍人”“源城好人——最美抗疫者”。
5.劉曉闊
劉曉闊,男,1986年生,東源縣公安局巡特警大隊中隊長。2018年4月3日14時40分許,劉曉闊與藍口派出所同事配合東源縣水務局、藍口鎮政府對東江河藍口鎮河段進行巡邏執勤。當經過藍口鎮角塘村東江二橋施工附近水域時,劉曉闊發現岸邊有3名群眾在大聲呼救,示意有小孩落水。距離劉曉闊前方河道約50米處有一個人在湍急的河流中激烈掙扎,情況十分危急。劉曉闊讓巡邏船立即開足馬力,加速向落水小孩靠攏。在巡邏船距離落水兒童只有10多米時,落水兒童因體力不支,頭部已經沉入水中,漸漸沒有了掙扎的動作。在這危急時刻,劉曉闊迅速脫下上身警服和鞋子,攜帶救生衣縱身跳入水中,快速游向落水兒童,經過驚心動魄的50秒,成功將落水兒童從水中營救起來,并在其他工作人員幫助下將落水兒童救上船護送上岸。由于獲救及時,該兒童經檢查意識正常,無生命危險。
6.鄧崇福
鄧崇福,男,1969年生,中共紫金縣鳳安鎮委宣傳委員。自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鄧崇福全身心撲到“疫”線上,舍小家顧大家,參與募捐活動和防疫等工作,以防控新冠肺炎的實際行動展現了黨員干部敢于擔當、善于擔當,越是艱難越向前的精神。2020年正月初七,正值疫情防控緊急時期,因村民燒雜草不慎引起大面積山火,鄧崇福迅速組織工作人員到各小組各戶進行人員撤離轉移工作,并帶領鎮村干部投入到撲救山火一線,奮力打贏了疫情期間的山火戰;2019年謝塘水庫發生溺水事件時,為爭取救人時間他在毫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奮不顧身地跳入水庫進行搜救,經過40多分鐘的搜救,最后將3名溺水兒童撈救上岸,緊接著對溺水兒童進行人工心肺復蘇搶救,最后鄧崇福也因體力透支癱坐在了水庫岸邊;超強臺風“海馬”正面襲擊鳳安鎮時,面對嚴峻的災情,他沖鋒在前,靠前指揮,心懷群眾,把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群眾的財產損失。
7.朱榮業
朱榮業,男,1982年生,廣東霸王花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在朱榮業的引領和管理下,霸王花集團始終堅持“用良心打造陽光企業,以責任贏得社會尊重”的經營理念,堅持規范經營、立足實業、關注民生、穩健發展的思想,業務領域從成立之初的食品加工、房地產開發,逐漸穩步拓展到教育、醫療、投資等多元領域。在食品領域,堅持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保證產品質量,做百姓放心的安全食品;在教育領域,堅持“五心”辦學標準,辦社會放心的教育品牌;在房地產領域,堅持好而不貴的人居理念,只建老百姓買得起的品質好房;在醫療領域,堅持“德行天下,康復人生”的理念,以患者為中心,憑借過硬的技術、優質的服務、精細的管理、勇于擔當的行動,打造醫療品牌。他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嚴以律己、嚴以修身,是優秀青年代表;他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堅持“誠實治企、信用做人”,是助人為樂、誠實守信的企業家。
朱榮業榮獲河源市優秀青年、廣東省創業先進個人、廣東青年五四獎章、廣東省勞動模范、中國青年創業獎提名獎。
8.金青
金青,女,1986年生,河源中學教師。金青是高中地理一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河源市教育系統百姓宣講團講師,從教11年,任班主任已有8年。金青堅持做好學生的陪伴者、管理者、指導者、勵志者、協調者。即使有身孕,也堅持家訪工作,一直到生產前。各縣(區)每個她的學生家里都會留下金老師家訪的身影,寒來暑往,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里記錄著家訪的點滴。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金老師每天都會聯系多位同學指導備考。廣東進入二級響應之后,金老師堅持走訪學生,因為她相信,老師面對面聆聽孩子的心聲,能給他們帶去信心和鼓勵,同時也能緩解家長的焦慮。疫情無情,人間有愛,行走在教書育人路上的金青老師,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9.劉康
劉康,男,1987年生,河源海關稽查科副科長。劉康作為中山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選擇扎根山區、建設家鄉,在工作中發揮專業專長,積極提升山區海關實驗室檢測能力、保障進出口食品安全、推進海關業務改革。在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雙重疫情肆虐期間,始終堅守進出口食品監管一線,嚴把進出口食品安全關,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保障港澳市民民生供給和舌尖上的安全;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參與實驗室開放日、國門生物安全宣傳進校園、食品安全宣傳周等系列活動,積極參與并成功創建廣東省首個“出口活豬質量安全示范區”,擦亮河源生態品牌,為河源外貿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參與“智慧海關”重點改革項目,創新海關監管,20余項重大改革創新成果在《人民日報》、央廣網、《南方日報》等媒體廣泛宣傳,源源不斷釋放改革紅利,科技成果參加廣東省市直機關“先鋒杯”工作創新大賽,獲得優秀作品獎。
10.王杰
王杰,男,1992年生,河源廣播電視臺網絡臺運營專員。王杰自參加工作以來,積極投身部門工作,在部門中承擔多種角色,平面設計、攝像、后期制作、導播、航拍等工作。在各類工作中,因表現突出,曾榮獲2019年度先進個人的榮譽。工作中還積極發揮自身特長,在各類活動中參與攝影攝像、航拍、后期制作、平面設計等工作,成為網絡臺宣傳工作的重要一員。在網絡臺不斷摸爬滾打,逐漸地成長了起來,2019年至今制作出了很多爆款的新媒體產品,如《第一書記代言》《尋味河源》《土味大喇叭》等系列短片以及疫情期間的抗疫系列宣傳海報等,其中抖音短視頻中百萬播放量以上的就高達幾十條,新媒體產品H5中的《我承諾》《最美逆行者》《全市文明火炬傳遞活動》等一系列的爆款產品。2020年抽調為電視中心打造的河源大型航拍紀錄片《飛越河源》的主飛手之一,為期一年的拍攝和制作。
11.曾巧紅
曾巧紅,女,1981年生,龍川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曾巧紅平日里素以工作認真負責、嚴謹細致、業務精干著稱,是急診科同事口中的“硬核”管家和“知心大姐姐”。疫情防控期間,龍川縣人民醫院急診科作為縣發熱病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是病人“扎堆”最嚴重的地方,也是被感染風險最高的科室之一。曾巧紅作為急診科護士長,在疫情發生后基本7×24奮戰在科室,春節和疫情防控期間帶領科室全體護士共處理預診分診6900余人,其中高危胸痛30余人、卒中病人40余人、輸液留觀1800余人(400余人為發熱病人),護送住院/檢查1100余人,危重搶救200余人,院前出車200余次,PICC換藥、導尿、留置胃管等200余人,新冠病毒咽拭子采樣核酸篩查1100余人,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量,急診科護理工作仍做到了零感染、零投訴、零糾紛、零差錯、零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更難能可貴的是,當醫院征集第二批赴湖北支援醫療隊員時,她作為中層干部第一個主動向院長請纓報名奔赴前線,理由是自己有重癥醫學科和急診科雙重工作經驗,最適合沖鋒在疫情最嚴重的湖北;在確認不久將奔赴湖北支援后,第一個削發明志以示請戰決心與斗志,用自己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個干部和中共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抗擊新冠疫情工作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曾巧紅家庭2020年榮獲河源市“文明家庭”、全國“抗疫最美家庭”。
12.袁進福
袁進福,男,1970年生,生前系龍川縣公安局黎咀派出所教導員、二級警長。袁進福同志政治立場堅定,嚴格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其性格剛正不阿,雷厲風行,工作勤奮負責,高風亮節,從不追求個人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對待群眾熱情,對待同事關心愛護,是公安隊伍中的老大哥、老黃牛,從警幾十年,把一生奉獻給了公安事業。在長達25年的基層派出所工作中,袁進福同志協助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偵破多起刑事案件,帶領所民警主辦或協辦刑事與治安案件,利用扎實的群眾基礎,積極開展群防群治工作,狠抓治安防范,嚴厲打擊轄區違法犯罪行為,積極參與調處各類民事糾紛,有力地維護了轄區治安穩定。在2020年春節新型冠狀病毒開始蔓延期間,袁進福同志主動請戰,要求到一線參加防疫卡口執勤,卡口執勤下班稍作休息后,又到轄區開展疫情防控排查工作,連續60多天堅守工作崗位。2020年5月12日在疏導交通結束返回至黎咀國土所門口時,袁進福同志身體感到不適,一個人進入國土所后突然暈倒在地,隨即被國土所工作人員發現,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南方法治報》等多家媒體刊登報道了袁進福同志的先進事跡。6月3日,龍川縣公安局填發了袁進福同志人民警察因公犧牲證明書(龍公認字第01號)。
13.羅彩燕
羅彩燕,女,1985年生,紫金縣人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羅彩燕自參加工作以來認真負責,愛崗敬業,與同事相處真誠,對待病人悉心、耐心。2020年6月25日早晨,一名懷孕41周左右的孕婦因不規則腹痛到紫金縣人民醫院產科就診,經羅彩燕復查后發現該孕婦出現臍帶脫垂現象。臍帶是寶寶的生命通道,如果壓迫時間過長會危及胎兒生命,必須馬上采取緊急措施。生命緊急關頭,時間就是生命,為防止臍帶被壓迫導致胎兒窒息死亡,她迅速跪在孕婦前方,整個人鉆進悶熱的無菌布下方,用手托舉起胎兒即將下墜的頭部。因這個動作關系著胎兒的安全,必須一直維持一個動作,她一動不動,單手托舉胎兒頭部整整27分鐘,即使手臂再酸痛再沉重也不放下,在產科及麻醉科醫護人員的緊急配合下展開了一場生死營救,直至胎兒成功剖出,母子平安。
14.黃潔文
黃潔文,男,1982年生,連平縣人民醫院醫務科副主任、感染科主任。黃潔文大學畢業后投身一線臨床醫療工作至今十余年,在工作上愛崗敬業,救死扶傷,勇于擔當,樂于奉獻。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危難時刻,他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仁心醫者的責任與擔當。身為醫務科副主任、感染科主任,黃潔文始終堅守在臨床一線,無論是篩查疑似患者,還是診治疑似病例,直到診治河源市首例確診病人,黃潔文都是以身作則,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他帶領著感染科醫護團隊,與全院同仁一起團結協作,嚴密布控,連平縣人民醫院實現了全院醫務人員“零感染”的目標,并逐漸恢復日常診療工作。2020年10月,因工作表現突出,被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15.江春玲
江春玲,女,1976年生,連平縣第二小學教導處副主任。江春玲全力推動廣東教育援疆“五個一工程”,協助建立10個首批教育援疆名師工作室,從教學、教研、教育管理、文化浸潤、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進行“傳幫帶”。其個人主持的“廣東援疆教育科研研究中心”名師工作室被評為伽師縣2019年優秀名師工作室;指導伽師教研工作,使課題立項數量比之前高出2.4倍,結題率提高到80.6%;組織援疆教師開展“三位一體”“3+2”模式送教下鄉促進鄉村師資培訓,受益教師共達700人,受益學生共達5850人;指導開展集體備課模式教研活動,受益教師650人以上。全力推動“萬工程”,為教會萬名少數民族群眾流利講國家通用語言,“一企一冊”編寫教材、進企業教學國語,受益11家企業、5500名員工。其個人聯系后方熱心人士為受援地捐贈圖書價值3.25萬元,愛心款助學金3.5萬元。
江春玲被省教育廳評為廣東省2018年度優秀援藏援疆支教教師。
16.揭求生
揭求生,男,1975年生,源城區埔前鎮楊子坑村深潭小組村民。十多年來,揭求生的媽媽黃水招由于長期過于操勞,過度的透支使她在62歲那年患上腦中風右側偏癱疾病。在之后15年中,揭求生一邊打工、摩托車搭客、種養,一邊撫養、照顧母親。后來,由于母親病情不斷加重,他幾乎每月中有十天或半月在醫院中度過。揭求生妻子也在一邊默默打工,和他一起負擔起照顧婆婆的起居飲食。他們的兒女也十分聽話,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幫忙照顧奶奶。就這樣,十年如一日,為了母親的生存,一家人也就習慣了這樣一種生活。在2014年初,揭求生父親得了嚴重的肺結核,病情轉移至骨頭,最終,全身癱瘓,揭求生因而肩負了更大的贍養責任。揭求生一直是照顧患病父母的好兒子,不管怎樣辛苦,揭求生都在堅持履行為人子女的應盡義務,日復一日、不辭辛勞、毫無怨言地照顧著父母。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人類最高尚的品質,也是每一個人需要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揭求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揭求生榮獲2019年“源城好人”之十大孝子。
17.劉遠強
劉遠強,男,1966年生,源城區埔前鎮高埔村村民。“百善孝為先”這一點在劉遠強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劉遠強家中父母年邁,父親78歲,眼睛模糊,母親73歲,早年開始患有老年癡呆和糖尿病,二老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精心照顧,尤其是老母親患有老年癡呆和糖尿病,身體不能經受饑餓,一到飯點沒有進食,就會不由自主地哭起來,每天準時準點端上飯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劉遠強把照顧父母放在首位,每天都守在家里,不敢外出,即使有事情外出了,他也會準時趕回家里,著手準備洗菜做飯并準時將飯菜端到父母的房間。事情雖小,但貴在堅持。 除此之外,對待有恩于自己的堂叔,劉遠強知恩圖報、孝敬堂叔,堂叔有困難,總是能第一時間趕到幫助解決問題。他對待周圍的老人,也能熱心地伸出援手。劉遠強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但對自己父母和長輩慷慨大方,想方設法回報父母長輩,教育子女要善待父母,尊重長輩。他不善于表達愛,但卻用行動表達了愛,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營造了尊老愛幼、淳樸踏實、誠實待人以及勤儉節約的好家風!
劉遠強榮獲2019年“源城好人”之十大孝子。
18.楊芬芳
楊芬芳,女,1985年生,東源縣新回龍鎮東星村源味土菜館員工。2006年她與東星村楊素平結婚,婚后不久,便生育一子。日子雖不富裕,但夫妻恩愛,相互扶持,家庭倒也其樂融融。2015年,公公突發胃病被查出患中晚期胃癌,楊芬芳和丈夫傾盡所有、東借西湊10萬元到廣州醫院做手術,從此照顧老人、料理家務、督促兒子學習就她一人負擔,讓丈夫安心在外務工。在2016年的精準扶貧中,因病致貧被納入精準扶貧戶,得到相關扶貧政策支持,她和丈夫在家創業開農家樂日子也逐漸好轉。但好景不長,2017年婆婆因高血壓導致腦中風、臥床不起,身體狀況不佳。2020年公公又被查出胃癌晚期,需要定期化療,身體愈加不好。從2015年至今,她不離不棄悉心照顧老人,從不抱怨,在她實際行動熏陶下,兒子也學會了關心照料,繼承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
楊芬芳家庭榮獲2020年東源縣“最美家庭”。
19.黃國珍
黃國珍,男,1985年生,龍川縣光榮院護理員。黃國珍在光榮院的13年,工作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以院為家,尊老敬老,視院里的老人們為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些老人們,老人們總是被他微笑式服務打動,在他護理的時間總能聽到老人們歡聲笑語。他對生活不便的老人,每天為他們提水、送飯、洗衣、清理房間、沖洗廁所,從不怕臟,不怕苦,憑借著自己的愛心和敬業奉獻的精神默默地忙碌著,寬容地理解著。長此以往,雖然相互之間沒有血緣關系,但黃國珍與院里的老人們實際上早已親如一家,感情上早已彼此認同。在單位,黃國珍既是值班員、炊事員、理發員又是護理員,每一項工作都希望能讓老人寬心、開心,力求盡善盡美,沒有半點馬虎。對待院里的工作安排,他從來都是認真執行,不打折扣,每一項任務都是高標準的完成。
20.許艷霞
許艷霞,女,1980年生,江東新區古竹鎮水運小學教師。許艷霞工作積極主動、忠于職守、團結同事,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回報長輩們的愛,敬老愛親。結婚以來,她與妯娌、鄉鄰相處融洽。2014年秋,她的婆婆因高血壓導致腦出血成了一位半癱瘓的病人,許艷霞為了照顧好婆婆,又不影響工作,每天起早貪黑給婆婆煲粥、燉湯,、擦洗身子、安頓她睡覺等。日夜輪轉,在她的照料下,婆婆的手腳慢慢靈活起來,身體也逐漸好起來,許艷霞雖然身體很累,內心卻無比開心。在孝老愛親方面,許艷霞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但她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平凡的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將孝老愛親的高尚品德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