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走過,這片“試驗田”結出累累碩果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 2013年9月29日,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運行。
作為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十年來,自貿試驗區這片“試驗田”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在深耕細作中茁壯成長。
回顧十年發展歷程,自貿試驗區建設推出哪些舉措?取得哪些成果?形成哪些紅利?讓我們從數字中找尋答案。
——1到21,布局不斷完善
十年間,我國先后分6批陸續設立上海、廣東、遼寧、海南、山東、北京等21個自貿試驗區,涉及51個城市和海南島全島,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雙超18%,占地少貢獻大
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自貿試驗區總面積為3.8萬平方公里左右。2022年,21個自貿試驗區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18.1%的外商投資和17.9%的進出口貿易,今年上半年又進一步提升到18.4%和18.6%。
——“五個率先”,改革舉措系統推進
十年來,自貿試驗區系統推進符合市場規律改革舉措,實現“五個率先”。一是率先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如今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已經過7次修訂,條目由190條壓減到27條,實現制造業條目清零,服務業準入大幅放寬。二是率先建立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核心的貿易便利化模式。三是率先以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代表推進服務業綜合開放。四是率先實施“證照分離”等政府管理改革。五是率先探索自由貿易賬戶,金融開放創新穩步推進。
——28份建設方案,搭建制度框架體系
我國已先后出臺28份自貿試驗區建設方案及一批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文件,累計部署34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涉及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政府職能轉變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自貿試驗區政策制度框架體系。
——302項制度創新成果,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截至目前,對于自貿試驗區探索形成的先進經驗,國家層面總結提煉了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四批最佳實踐案例,累計復制推廣302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各省區市自行推廣復制超過2800項,帶動全國范圍內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700+文件,先行先試有支撐
為協同推動任務落實,商務部、交通運輸部、海關總署等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累計出臺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相關文件700余件,支持自貿試驗區在重點領域先行探索。
——7.5萬億元,進出口規模不斷發展
從2013年的0.7萬億元到2022年7.5萬億元,十年來,自貿試驗區進出口規模不斷發展,占外貿比重也由十年前的2.7%增至去年的17.9%。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