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新發展理念 助推鄉村振興
■劉奕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主題主線,必將帶來農業大發展、農村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推動河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統籌規劃,以鄉村產業發展帶動農村整體實力大提升
振興鄉村產業,提高鄉村收入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產業興旺才能促進更多方面的發展。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緊緊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生活富裕。因此,鄉村振興要堅持以發展產業為重點,以鄉村經濟的發展帶動鄉村整體實力大提升。一是重視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作為鄉村支柱產業和主要經濟來源,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盤活閑置的集體資產,開展集體土地整理、宅基地復墾、土地流轉等,挖掘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二是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開展農村勞動力務工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增收渠道。要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增加其附加值,提升農產品銷售的利潤。三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展農民經營性收入來源。要積極發展新型農家樂,著力打造田園綜合體,將紅色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發展成為鄉村新的經濟增長點。謀劃推動農業+互聯網、農業+旅游休閑觀光等新業態的發展,打造一批特色旅游鄉村,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結合實際,通過人才培育路徑引領鄉村振興
鄉村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鄉村建設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隊伍參與。要堅持以當地農民、本土人才為主體,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家鄉的人更有信心,讓那些從外地引進的人才更有奔頭。一要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形成愛才惜才的氛圍,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讓廣大黨員干部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二要堅持做好鄉村兒童基礎教育和成年農民職業教育齊頭并進。一方面嚴格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保證每一位適齡兒童能夠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在部分經濟發展較好鄉村,提升學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鄉村職業教育振興,組織更多的青年和中年農民接受專業化的培訓,豐富知識儲備,提升種養和經營能力,掌握職業技能,實現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的轉變。三要優化工作環境,吸引人才安身基層。應結合實際,出臺一系列保證基層人員待遇的激勵性政策,比如制定明確的晉升通道和獎勵機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創業環境等,以開放的政策措施,推動基層待遇的提高,吸引外來人員到農村就業創業、投資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三、優化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推動農村面貌大改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化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例如和平縣大塘面村近幾年來在上級幫扶單位以及有關部門的政策、資金支持下,逐項建成村道硬底化工程項目、村級水圳水利工程項目、村級河堤擋土墻工程項目等,積極推進大塘面鄉村公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廣大農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灌溉農田、防御水災,以及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深受村民好評,提升了村民群眾的幸福感。由此可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在實施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加強優化農村道路。加快實施通村組硬化路建設,打通鄉村發展中的交通“栓塞”,確保公路、村道延伸至每家每戶,暢通交通“最后一公里”,實現城鄉互聯互通,助力鄉村振興。還要加強鄉村網絡設施建設,實現互聯網在鄉村全覆蓋。目前,4G移動通信網絡、寬帶網絡在偏遠山區信號弱,速度慢,制約著農村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加快鄉村地區寬帶網絡和5G通信網絡軟硬件建設,實施“光纖入戶”工程和數字鄉村戰略,全力搭建智慧平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鄉村振興戰略各個環節的應用和深度融合,暢通鄉村信息渠道。
四、培根鑄魂,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推進鄉村振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將其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之中。要結合特色小鎮、生態小鎮建設,注意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和平縣大塘面村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突出民風塑造,推動農民素質大提升,逐項建成村級文化廣場工程項目、黨員群眾活動室項目、村級體育廣場工程項目等,項目具有開放性、節慶性、多元性、自娛性等特征,提升了農民群眾業余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促進了鄉村人文交流、融合發展。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方面,要把農民素質提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農民思想文化教育,弘揚好民風和家風,鼓勵和引導農民結合當地民俗習慣,利用現有平臺,自主創新文化活動內容形式,拓寬文化活動載體,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村、書法文化村、戲曲文化村等。增強農村文化活動的多元性和覆蓋面,創造屬于當代農民的文化新形態。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使鄉村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提高。
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鄉村振興,必將推動河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化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同心同德、扎實奮斗,必定能走出“現代河源、生態河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形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河源鄉村發展新格局。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