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七種語言”講好思政課
■俞美清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講好思政課不容易,因為這個課要求高。在實際教學中,要以統編教材為依據,巧用“七種語言”提升課堂魅力,增強教學效果,使思政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
一是講好“政言政語”。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基本功能。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對思政課建設作出過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在大、中、小學的不同階段,無論是通過講故事、講歷史還是講理論的方式講思政課,都要體現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要鮮明體現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是講好“古言古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無論在會議上發言、調研時講話,還是在出訪時演講,都能熟練地引經據典,這份信手拈來的從容與自信,使他的講話更加生動傳神又寓意深邃。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陽和啟蟄,品物皆春”來描繪春天,引用“蒙以養正,圣功也”來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可見,如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古言古語”,可以使課堂語言更富啟迪意義、增加傳統文化美感,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講思政課要具有歷史視野,在課堂上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是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
三是講好“外言外語”。當前,我國日益擴大開放、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同世界的聯系更趨緊密、相互影響更趨深刻。在這種大背景下,思政課也不可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要“打開窗子,才能實現空氣對流,新鮮空氣才能進來”.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西洋的東西也不是什么都好,我們要拿它好的。”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讓學生擁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話語體系,講好“外言外語”,為我自豪、為我所用、為我發聲。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四是講好“土言土語”。列寧曾深刻指出:“學習、教育和訓練如果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賴的。”思政課要富有生活氣息,要接地氣,切不可像鏟煤那樣,一鏟接著一鏟地將空洞的理論直接堆疊在學生的腦門上,那樣只會令學生感到晦澀難懂、索然無味。習近平總書記喜歡用“大白話”來傳達深意、感染他人,如“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反腐要‘老虎’‘蒼蠅’一起打”等等,使用的語言平實通俗、簡單明了。在思政課上,也要用學生能聽懂的“土言土語”將理論意義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入腦入心,打通思政課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講好“真言真語”。教師在課堂上展現的真摯情懷最能打動人,甚至會影響學生一生。“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為什么對焦裕祿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為我在上初中一年級時,當時宣傳焦裕祿的事跡,我的政治課老師在講述焦裕祿的事跡時數度哽咽,一度講不下去了,捂著眼睛抽泣,特別是講到焦裕祿肝癌最嚴重時把藤椅給頂破了,我聽了很受震撼。”這就要求思政課老師要始終做到臺上臺下、網上網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始終做到對思政教育事業投入真情實感和執著追求,始終在心里裝著對國家、民族、教育和學生的愛,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老師用真情、真心、真誠講出來的“真言真語”,能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田。
六是講好“自言自語”。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僅老師講,而且要組織學生自己講。”要積極創造更多機會和不同平臺,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熟悉的H5、手繪、短視頻、動漫、微電影、網絡課等形式來表達“自言自語”。當學生經過查閱資料、鑒別對比、組合表達等一系列學習后,他的身上會發生潤物無聲的變化。這個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展現思政課的過程,會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理解;另外通過學生的“自言自語”又促使老師要始終保持常學常新、刻苦鉆研、嚴謹篤學。起到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
七是講好“全言全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可見,要譜寫好“三全育人”合奏曲,就得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其他課程的教師既要明確課程思政的“課程特色”,也要找準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使兩者內容相融合、資源能共享、效果同展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門要牽頭抓思政課建設,相關部門要增強工作合力。”通過“全言全語”拓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模式,從校內到校外,使思政教育與技能培養、社會實踐巧妙結合,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面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政課老師須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按照“八個相統一”的要求講好思政課。“七種語言”既有政治方面的要求,又有表達技巧的考量,須巧用善用,打好組合拳,用驚濤拍岸的聲勢和潤物無聲的方式,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作者系中共河源市委宣傳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