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黨史資政育人開新局
■韋榮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黨史學習教育總結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做好黨史學習教育理論研究闡釋宣傳工作,市社科聯與本報聯合在《河源日報》開設理論專版,組織社科理論專家學者撰寫理論文章,擇優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河源地區的黨史,蘊含著豐厚的紅色革命歷史,是我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生動的教科書。我們要充分發揮黨史學習教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從黨領導河源革命、建設、改革的探索實踐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的動力與成效,在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
一、學好黨史,自覺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信仰者
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長河中,河源的黨組織、老區的廣大群眾對推動廣東乃至中國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河源地區,是全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農民運動的地區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蘇維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共東江特委和中共后東特委的所在地,是粵贛湘邊縱隊的活躍地區,是廣東最早的解放區,其中龍川縣是解放戰爭時期廣東最早解放的縣。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河源地區爆發了聞名遐邇的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和龍川鶴市暴動。河源地區先后創建了“海陸惠紫”“五興龍”“惠紫河博”等革命根據地,當年河源人民誓與中央蘇區緊相隨,為鞏固和發展蘇區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時期,河源各縣區紛紛成立抗日救亡團體,東江縱隊堅持敵后斗爭,成功營救香港文化名人和國際友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河源地區涌現了以“東江三杰”為代表的一批革命先驅和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據不完全統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犧牲的河源兒女達1.3萬多人,其中在冊烈士2581人,烈士中的共產黨員達1960多人。阮嘯仙、劉爾崧和黃居仁是河源英雄兒女的代表,被并稱為“東江三杰”。
河源的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是河源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我們要深刻理解共產主義崇高理想是如何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接力奮斗的,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要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堅定踐行初心使命,鼓起邁進新征程的精氣神。
二、學好黨史,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國夢的堅定信仰者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河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源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探索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發展中國的必由之路。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
新豐江水電站大壩工程建設,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是一個奇跡,體現了我國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能力,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安裝的大型水電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工程,1958年開始興建,1962年竣工,是世界上第一座經受過六級地震考驗的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壩。20世紀80年代之前,新豐江水電站發電量占到了廣東省一半以上,為廣東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豐江大壩的建設史,同時也是新豐江的移民史,10.6萬人的移民是浩大工程,當時是一年內完成,體現出那個年代河源人艱苦奮斗、舍己為公,萬眾一心的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現在,新豐江水庫已開發成華南最大的生態旅游名勝萬綠湖,成為河源的生態符號。
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河源建市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國內生產總值從建市初期1988年的16.7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102.7億元。河源獲得了很多榮譽稱號,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等。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河源出了不少著名人物,比如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等等。
河源歷屆市委市政府堅定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2007年,市委市政府從保護生態環境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長遠角度出發,作出了“三個暫停”的決定,即暫停速生桉種植、暫停木材加工企業審批、暫停新豐江庫區環湖公路建設。接著,河源林業生態建設在全省實現了“三個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實施并完成林業體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實行森林防火問責制、率先在全省全面實施封山育林。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2.98%,新豐江、楓樹壩兩大水庫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三、學好黨史,自覺做“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的忠實實踐者
我們要從歷史的維度總結經驗,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河源面臨的形勢任務,搶抓“雙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加快全域全面“融深”“融灣”,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在“十四五”全面開啟新局。
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到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綜合平臺。2012年1月,河源市燈塔盆地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這個示范區,是以東源縣順天鎮為核心區,規劃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千億級農業科技產業新城,是河源鄉村振興發展的“主戰場”。市委市政府明確,把農業農村放在優先發展地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力推進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和省級綜合型現代農業產業園,把燈塔盆地打造成為引領河源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平臺,高標準建設為示范廣東、領先全國、面向世界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從江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到河源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2014年5月,河源江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江東新區是河源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定位為河源城市發展核心。市委市政府明確,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高鐵新城綜合樞紐、江東新區打造成為撬動河源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成為河源城市發展的名片。
從國家高新區到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功能平臺。201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河源高新區升格為國家高新區。這是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市委市政府明確,要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帶動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提檔增速,把江海聯運、綜合保稅區、河源高新區打造成為支撐河源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功能平臺。
(作者系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