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灣”“融深” 推進協同發展
——三論認真學習貫徹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
□本報評論員
隨著贛深高鐵的開通,作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的河源正式邁入深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與大灣區城市群越來越同城化。加快全域全面“融灣”“融深”,推進協同發展,河源風勁帆滿正當時。
“大力實施‘融灣’‘融深’行動,激發全方位開放合作新動力。”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灣區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依托深圳對口幫扶有利契機,積極借力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加快全域全面“融灣”“融深”,形成與大灣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格局。
號角錚錚,催人奮進。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的第一圈層的河源,與深圳、香港、東莞、惠州等大灣區城市同飲東江水,“融灣”“融深”具有獨特優勢和良好態勢。我們要以贛深高鐵開通為契機,緊緊抓住“雙區”、兩個合作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借勢激發強大的發展動能,持續提升河源經濟實力。
深度“融灣”“融深”,必須推動“硬聯通”向更高水平融合。交通互聯互通是“融灣”“融深”的先導。我們要加快打造河源至廣州、深圳“2+2+1”高快速通道,推進河源“米”字形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構建高效便捷的對外通道網絡;打造中心城區、各縣區、中心鎮、產業園區等重要板塊之間市域1小時交通圈,構建快速暢通的市域交通網絡;打造“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讓河源與大灣區的聯系更加緊密、出行更加方便、商貿更加頻繁。
深度“融灣”“融深”,必須推動“軟聯通”向更深層次拓展。體制機制是“融灣”“融深”的關鍵。我們要暢通體制機制對接渠道,對標“雙區”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創造型引領型改革,進一步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全力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省級試點,打造效率河源,營造比肩大灣區的營商環境。
深度“融灣”“融深”,必須推動“企聯通”向更大范圍延伸。企業是“融灣”“融深”的主體。我們要深化與“雙區”產業協同發展、深度對接融入“雙區”經貿網、分類推進企業上市,打造“雙區”現代產業重要戰略腹地,拓展河源“買賣全球”的雙向貿易通道,進一步提升融入大灣區城市產業合作的水平,實現河源產業結構和產業實力雙提升。
深度“融灣”“融深”,必須推動“智聯通”向更高質量邁進。協同創新是“融灣”“融深”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構建與“雙區”科技設施聯通、科技要素暢通、創新鏈條融通的創新網絡,把河源打造成為“雙區”科技成果轉化地,培育和打造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促進更多科研新成果在河源轉移轉化。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全域全面“融灣”“融深”,是河源實現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也是河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點燃“高鐵效應”,錨定更高標準、拿出更大勇氣、出臺更實舉措,堅定不移實施“融灣”“融深”行動,把藍圖變為實景,把機遇變成現實,用融入“雙區”建設的生動實踐,加速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