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高質量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思考
■周金騰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以農業產業為主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前提,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融合產業鏈縱向延伸和產業間橫向拓展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現代農業產業園在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等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提升我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水平,高水平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河源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具有生態資源優越、特色產業優勢突出等條件,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可以更好地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我市共獲批1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園的創建,促使了各級政府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極大地促進了我市茶葉、特色水果、優質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實現了產業向集約化、精深化、品牌化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園區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由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創建受資金量需求大、實施時間壓縮、創建要求嚴格、投入回報周期長等因素的制約,相較于工業產業園區的建設會更復雜一些,產業園建設仍存在產業園建設規劃不夠科學、建設項目謀劃不夠深入、部分實施主體選擇不夠合理、申報的可行性調研不夠深入、責任主體落實不夠到位、補助資金使用不夠規范等問題。為此,產業園必須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為基礎,以三產融合為發展方向,促進產業園全產業鏈開發,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我市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一是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優勢主導產業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茶產業、特色水果產業等已經成為我市農業最大的支柱和產業。要圍繞產業園定位要求,完善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政府投入的撬動效應,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吸引多元主體參與產業園建設,以園區建設促使主導產業上規模;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為基礎,圍繞產業園主導產業,建立種苗供應、加工轉化、技術服務、倉儲物流、品牌營銷等關鍵環節的產業配套服務體系,形成“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的產業園建設,做優產業特色、做強產業集群、做大產業規模,提升主導產業的發展水平。如東源縣板栗產業園,目前產業園內集聚了399家農業企業,比產業園建設前增長90%,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9家,主導產業產品銷售額52600萬元。二是完善優惠政策支撐體系。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省重點項目,建設涉及用地、財稅、金融、環保、品牌等方面,需要各部門在財政扶持、用地保障、金融支持、保險服務等方面給予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支持產業園建設。根據各個產業園實際需求,政策扶持要因地制宜,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確保投資既能優先用于產業園水、電、路、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又能用于產業鏈的培育,切實推進產業園建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落實中央和省部署調整土地出讓使用范圍,特別是在用地和財政資金統籌配套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切實解決建設用地指標不足和資金統籌配套這些難題,為產業園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產業園建設獲得預期目標和效益。三是積極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完善利益聯動機制,保障農民在產業園發展中長期享有持續穩定的收益,形成多方合作共贏,是產業園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合作社三方的聯動作用,特別是要引進具有雄厚實力的企業,通過農民土地入股、產品收購、入園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積極發展“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之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走出一條吸納農民就業、輻射帶動農民增收的新路徑。四是健全產業園建設機制。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以來,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產業園的項目建設,全面統籌推進產業園規劃、協調、組織、檢查及驗收成果等工作。但一些產業園的建設仍然存在因用地、環評、資金使用和項目建設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導致建設進度明顯滯后。因此,要壓實產業園建設主體責任,強化產業園建設的日常管理和監管,通過統籌協調、現場辦公、督促檢查,解決產業園的用地、水、電、道路及企業融資等困難,高位推進現代產業園發展,為推進產業園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形成政府政策引領,主導產業清晰,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機制,搶抓發展機遇,實現提檔升級,把產業園打造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平臺示范基地。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