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推進“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
——四論認真學習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南方日報評論員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是廣東必須牢牢抓住的重大歷史機遇,是全省的重點工作之一。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深化落實九項重點工作任務,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縱深推進‘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持續釋放戰略疊加效應和強大驅動效應”。學習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就要全面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戰略意圖,深刻認識“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在實現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上不斷展現新作為、干出新氣象。
建設“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牽引帶動廣東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過去五年,廣東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牢牢把握重大戰略機遇,加快“雙區”建設,釋放整體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戰略效應和輻射引領效應;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條主線,扎實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緊緊抓住“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加快推動前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邁出堅實步伐。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實干者。五年來,廣東舉全省之力推進“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強化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雙區”建設走向縱深;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著眼制度創新,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捷高效流動,兩個合作區起步成勢、蒸蒸日上。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都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凈增加2萬多家……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
擁有“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疊加利好,這是廣東奮進新征程的優勢所在、信心所在、底氣所在。新征程上,惟有接續奮斗、埋頭苦干,縱深推進“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才能牽引廣東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要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強化區域創新協同,依托深港河套等重大創新載體,攜手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把港澳現代金融、專業服務等優勢與廣東制造業、市場等優勢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灣區產業競爭力,深化對外開放合作,支持三地企業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要堅持軟硬聯通并舉,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多樣化實現形式,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數字灣區”,深化民生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釋放大灣區強大的經濟輻射力、文化影響力;要加強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推動橫琴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彰顯“兩制”優勢的區域開發示范,推動前海打造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開放新高地,加快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開發開放,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承載區,推動佛山三龍灣等特色平臺建設,協同提升全面擴大開放水平。
推進“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全省上下要用心體悟總書記的關懷厚愛、深遠擘畫,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部署上來,攜手香港、澳門建設世界級的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努力把總書記的戰略擘畫變成生動實踐,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