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開拓河源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楊建平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是在我們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省黨代會通過的報告將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主線貫徹始終,是一份引領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綱領性文件,也為河源以新擔當新作為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奮力推進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建設指明了方向。省黨代會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承上啟下提出“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積厚成勢,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這使身處北部生態發展區的河源發展信心更加充足,發展動能更加澎湃,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一、黨中央和省委對區域協調發展高度重視
區域經濟不斷趨向一體化,這是歷史的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縮小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發展差距,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緊迫任務。”2018年10月到廣東視察時,又專門要求廣東省要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總書記有關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的殷殷囑托,既讓廣東尤其是粵東粵西粵北進一步明晰了發展方向,也使我們找到了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的信心和鑰匙。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不斷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路徑,先后實施了以山區扶貧開發、產業梯度轉移、“雙轉移”、“三大抓手”和產業共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為重點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年6月,為深入落實總書記指示要求,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要改變按地理方位簡單劃分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的傳統思維,突破行政區劃局限,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讓每個功能區各盡所能、各展所長,由此“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這成為我省新時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總抓手。2020年8月,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對廣東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作進一步部署。直至這次省黨代會總結提出,“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持續提升,沿海經濟帶產業支撐作用更加強勁,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步伐加快,‘核’‘帶’‘區’在各自跑道上賽龍奪錦、各展所長、相得益彰”。接下來我們要按照省黨代會的部署要求,進一步提升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讓突出短板盡快轉化為潛力板,加快形成廣東省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格局。
二、區域發展能級的提升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總體規模擴大,這是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放眼全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崛起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廣東在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構建現代化都市圈體系,以空間格局的優化支撐區域發展的協調。2019年2月,國家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的培育上升到國家層面。在此背景下,廣東公布了《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提出規劃建設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河源有幸納入深圳都市圈建設,南片區成為都市圈副中心。新型都市圈是對“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全新演繹,既為粵港澳大灣區增加發展動能,更為欠發達山區帶來全新機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提升發展能級和一體化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勢騰飛。”
河源在深圳都市圈五市中,既是一個重要角色,又處于邊緣地位。河源為都市圈提供量大質優的空氣、水、森林等生態資源,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優勢,它的重要性體現在國土空間和生態保障上。河源的發展基礎又較為薄弱,表現在產業發展平臺不強、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城市化水平和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不突出,成為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典型地區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能級不斷迭代提升,甚至都市圈與都市圈進一步聚能聚勢融合發展的態勢下,河源甚至整個北部生態發展區有被進一步邊緣化的可能。接下來的關鍵是我市各級各部門要保持清醒頭腦,化挑戰為機遇,錨定目標方向,發揮空間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承接都市圈核心城市功能疏解、產業轉移,推動價值鏈位置從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在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腳踏實地,不斷開拓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區域協調發展是國家大政方針,省黨代會承前啟后提出“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河源如何“積厚”?如何“成勢”?如何在新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接下來的關鍵是在加速融入深圳都市圈中找準角色、加快發展。
一是不斷厚植生態環境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作為深圳都市圈發展最不充分、最有潛力的城市,我們要始終把守護好綠水青山作為政治使命、本原優勢、民生福祉,依托良好生態這個核心競爭力來“融灣”“融深”,不斷增強和凸現都市圈北部生態區核心功能。二是不斷提升營商環境綜合競爭力。營商環境已經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強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示范,推進廣州、深圳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讓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成為廣東的金字招牌”。以前大力宣傳推介的“投資環境”,主要體現在區位、資源、政策優勢上,現在不僅要招商,還要穩商、強商,良好營商環境更多體現在整個經濟環境和服務、信用、法律、宜居等優勢方面。所以我們就要對標廣深,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發新的發展活力,不斷提升營商環境綜合競爭力。三是不斷融入廣深產業鏈創新鏈生態鏈。創新是第一動力。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牽引”,構建“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做強關鍵鏈條提升創新整體效能”。深圳有高新技術企業2萬多家,產值占所有產業的三分之一,金融、物流、文化創意也發展得舉世矚目,已進入普遍創新驅動階段。作為都市圈產業小、創新弱、生態鏈條不完整的河源,要打造千億百億產業集群,就要不斷引鏈、補鏈、穩鏈、延鏈、強鏈,推動整體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從而從都市圈發展最不平衡不充分走向相對平衡和充分。四是不斷持續助力推動短板變成潛力板。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現代化。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把短板變成潛力板持續用力”“支持河源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鄉村振興是題中應有之義,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這些明確支持性表述讓農業大市而非強市的河源振奮人心。接下來我市就要以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為牽引,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跨縣域統籌,促進城鄉產業有機關聯發展,實現城鄉、區域間的共同富裕。(作者單位:河源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