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賦能黨員教育的“河源實踐”
■胡清蘭 李尚旗
2025年2月2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正式對外頒布《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4-2028年)》。文件明確提出“用好紅色資源,抓好黨史學習教育”,為新時代黨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河源作為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所擁有的紅色資源不僅數量龐大,而且以其系統性和多樣性而聞名。河源擁有阮嘯仙故居、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老隆福建會館)、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埔前三角嶺大會戰革命烈士陵園、龍川縣龍母戰斗指揮部舊址、東江紅軍獨立師指揮部舊址以及血田遺址等豐富的歷史遺跡,并且涌現了“東江三杰”、黃氏“一門三杰”等諸多英勇人物事跡。近年來,河源市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創造性地構建紅色教育與黨員培訓緊密結合的實踐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貫徹了中央的政策,而且有效地傳承了紅色基因。
一、紅色資源的“活性化”:從歷史遺址到教育媒介
從阮嘯仙故居至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群,從“四·二六”武裝暴動遺址至遍布鄉村的紅色標語,這些地點不僅銘記著革命的歷史記憶,更已成為黨員教育的生動“現場教學課堂”。河源市采取了立法保護、活化利用和多元融合等措施,使得紅色資源從歷史記憶中走出,與現實社會相融合,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的結合。首先,河源市在2022年頒布了《河源市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條例》,成為廣東省首個明確將革命遺址保護與黨員教育、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地方性法規,這標志著紅色遺址的保護實現了從“搶救性保護”到“系統性傳承”的跨越性提升。其次,河源市精心開發了“紅色 + 文旅 + 教育”沉浸式的路線,如老隆福建會館借助VR技術重現閩粵贛邊縱隊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場景,讓黨員仿佛穿越時空真切地感受那烽火連天的歲月,這樣的創新舉措讓紅色歷史教育煥發出鮮活的光彩,且極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河源市還創排了《血田英魂》等一系列紅色劇目,把那些革命故事巧妙地轉化成了藝術語言,從而鑄就了一座直擊心靈深處的精神豐碑。《血田英魂》已被納入河源市黨員教育的“實境課堂”當中,作為主題黨日活動的重要內容。這些創新舉措,成功地將原本靜態的紅色資源轉化為動態賦能的力量,如同清泉一般,源源不斷地為黨員教育培訓注入新鮮活力。河源市的這些做法,一方面為紅色資源的保護以及利用開拓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給黨員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從而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二、中央政策“落下去”:精準對接黨員教育新要求
按照中央《規劃》里提出的四大核心任務來看,河源市在實踐過程當中已經呈現出了相當高的契合程度。首先,河源市在革命傳統教育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如把“理想信念教育”具體落實成阮嘯仙清廉作風體驗課以及蘇區精神專題研討等一系列課程,使得原本顯得比較抽象的理論變成能夠讓人觸摸得到,也能夠讓人真切感知到的實踐。其次,河源市針對不同的群體專門開設了具有特色的分級分類培訓課程,如給農村黨員量身定制了“紅色資源和鄉村振興”相互結合的實踐課程。與此同時,也為教師群體悉心設計了“教育家精神”方面的研學模塊,以此實現了高度個性化的教學目標,精準滿足了不同群體的需求。除此之外,河源市在教育載體這個層面推行了既創新又具有立體化特點的改革舉措,成功搭建起集“線上資源聚合”與“線下沉浸體驗”于一體的雙平臺體系。同時,還創新性地開發了“AR檔案活化”等互動載體,通過這些跨越時空界限,進而達成了教育的無縫融合效果。這種“中央提出要求、地方積極創新”的良性互動模式,為《規劃》的實施給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范例。河源市的這些具體做法,一方面體現出了對中央政策準確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實踐當中不斷進行創新,也為全國黨員教育工作貢獻出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三、深化路徑“向未來”:構建紅色教育新生態
河源市急需清晰明確以下三大深化方向。其一,要全力構建全域教育矩陣,加快市級革命歷史陳列館的建設速度,將零散資源有效整合,形成“1個中心館引領,N個特色教學點聯動”的新格局;要著力于遺址的數字化變革,創造性地推出“5G+VR”黨史課堂,讓紅色教育綻放出科技的光彩,使其更富有吸引力。同時,運用數字化手段結合虛擬現實技術,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事件,以此來提升教育的互動性與沉浸感。為達成這一目標,可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例如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進一步充實教育體驗,讓學習者可以和歷史人物以及事件展開交互,強化學習的趣味性以及教育的深度。其二,要強化制度保障體系,設立紅色教育專項基金,構建“需求調研—課程開發—效果評估”的閉環機制,著重增設“紅色資源賦能基層治理”等實踐課程。通過這些課程,黨員們能夠學到怎樣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動力。課程內容應結合河源市實際情況,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方案,保證教育內容具備實用性和針對性。其三,要推動跨界融合創新,參考貴州黔東南州從江縣下江鎮“紅色研學+民宿經濟”模式,打造教育鏈與產業鏈融合的“紅色經濟帶”;持續拓展紅色劇目的巡演范圍,運用藝術語言這一獨特的載體,將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到更為廣闊的領域。通過這些舉措,可為黨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同時還為地方經濟發展開拓新的增長點。將紅色教育與地方經濟有機結合,河源市能夠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參考的經驗。
河源市的系列探索說明,紅色資源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新時代黨員教育工作的寶貴財富。河源市通過在制度方面積極推動創新舉措,同時致力于讓各類載體活躍起來,并促使全域實現有效聯動。在對紅色資源加以利用的過程當中,最為關鍵的要點就在于要讓其“活”起來,而其核心要義則在于要確保各項舉措“實”起來,從根本上來說,這一切的落腳點在于“人”。唯有確保歷史的光輝真實映照于現實生活,讓教育活動深刻觸及人心,方能鍛造出一支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黨員隊伍。河源市的這些探索,不僅為全國黨員教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更為紅色資源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新探索。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