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峰盡全力保護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植物
扎根深山12年的“蘭花使者”
從大學畢業到如今,李玉峰扎根在河源深山,從事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保護、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保育以及自然生態科普工作,一干就是12年。 楊堅 鄧宇權 攝
□本報記者 劉昕
2010年,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的李玉峰來到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現任管理處保護管理科副科長。從大學畢業到如今,李玉峰扎根在河源深山,從事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保護、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保育以及自然生態科普工作,一干就是12年。
這12年間,李玉峰與同事們踏遍紫金縣的每一座山,完成了紫金縣域植物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廣東舌唇蘭和紫金舌唇蘭兩個蘭科植物新種,參與完成的科研監測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植物》發表,填補全球蘭花植物進化研究空白,為河源乃至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研究成果在
國際頂級期刊發表
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白溪水庫附近,是我省 “物種基因庫”之一,這里生長著大量特有珍稀植物,關于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是李玉峰與同事們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庫綠水,兩岸青山,散落著大自然饋贈的豐富物種。要進行保護,首先得在崇山峻嶺中找到它們。李玉峰靠著自己的“腳底板”,踏遍了庫區山山水水、溪溝田壑。野外考察,短則十來天,長則數月,在荊棘叢生的深山中穿行,啃的是干糧,喝的是泉水,還要忍受野外工作蚊蟲叮咬的痛楚、毒蛇出沒的恐懼,風吹日曬,皮膚裂了、臉曬黑了,李玉峰從來沒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在野外,李玉峰只有一個信念:與時間賽跑,盡全力保護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植物。
一次野外考察中,李玉峰與同事們發現核心區生長著從來沒有見過的兩棵植物,他又驚又喜,會不會是新物種?于是,保護區專程邀請專家到白溪實地考察。經專家考證,確認是蘭科的新物種,最后以廣東舌唇蘭和紫金舌唇蘭命名。這兩個新物種是我省首個由林業自然保護區科技人員發現并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命名的植物新種,也是河源市首個由本土技術人員發現、發表并命名的植物。廣東舌唇蘭和紫金舌唇蘭在紫金的發現,增加了植物物種特別是蘭科植物、腐生植物類群的多樣性,豐富了植物物種基因庫,其獨特的形態結構和生長方式,也為蘭科植物的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今年4月,以兩個新物種為研究樣本的科研監測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植物》發表,李玉峰及同事們作為主要參與者參與,填補了全球蘭花研究空白,破解了100多年的“鬼蘭”之謎。
建成河源首個
省級自然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18日,河源市第一本縣域植物專著——《紫金植物》發布,該書收錄了紫金縣域內野生維管束植物1708種,隸屬于224科、813屬,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1種,包括一級1種、二級10種,僅野生蘭科植物就達73種,堪稱紫金“植物白皮書”。
紫金“植物白皮書”的主要作者就是包括李玉峰在內的保護區團隊。李玉峰介紹,為完成書內生物多樣性調查,他們走遍了紫金18個鄉鎮的山山水水,調查了山嶺、溝谷、河流、農田等各類生態系統,重點調查了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雞公嶂等17個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共采集標本6000余份,拍攝數碼照片2.2萬余張,基本摸清了紫金縣野生植物資源本底,并進行標本鑒定,收集整理各類科學數據及資料,最終編撰成書。
《紫金植物》不僅可以作為紫金、河源乃至粵東地區植物研究、農林生產、中藥資源開發、自然教育和科普的參考書和工具書,更對我市生態資源保護、植物多樣性健康發展、科學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6月21日,紫金野生蘭花著作《蘭生于野 紫金蘭科植物薈萃》發布,該書是紫金縣繼《紫金植物》后第二部縣域植物專著,也由李玉峰和同事們完成。
2020年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名單公布,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榜上有名,成為自2018年廣東省全面啟動自然教育基地建設以來,我市首個“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這背后,離不開李玉峰積極申報、進行科普園功能區劃,以及參與完成植物引種工作。據悉,白溪保護區是全省最早提出并實踐保育科普植物園理念的自然保護區,植物保育科普園成為我省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科普宣教的最佳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