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供給
種好菜園子 提穩菜籃子
■春沐源智慧果蔬夢工廠的蔬菜喜獲豐收
■文/圖:本報記者 陳思芬
近日,省農業農村廳正式發布今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我市4個產業園成功入選,其中,源城區蔬菜產業園(擴容提質)位列其中。
“菜籃子”工程關系國計民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建設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產業體系,確保“米袋子”,優化實施“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油瓶子”等系列培育工程,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河源好山好水,加上得天獨厚的亞熱帶保濕保溫生長條件,將“優質”印在了農產品的基因里,也使得河源蔬菜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來,河源高標準、高質量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58.99萬畝,產量79.76萬噸,不僅穩穩當當拎住了當地民眾的“菜籃子”,還暢通流通渠道,讓更多優質蔬菜端上大灣區餐桌。
【生態打底】
“菜籃子”產業加速集聚
好山好水孕育好產品。經過多年的深耕發展,我市培育出一大批市場知名度高、叫得響、賣得好的農產品品牌。全市累計培育有機產品123個、綠色食品103個、無公害農產品441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4個、粵字號農產品104個、圳品14個,15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在2017—2018年度和2019—2020年度廣東省“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工作中,我市都被評為優秀等級,總分均位居第二名。目前,我市培育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8個、省級“菜籃子”基地34個、市級“菜籃子”基地93個。
2020年,“萬綠河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平臺正式啟動,我市農產品品牌化、優質化、形象化運營新征程順利開啟,讓更多高質量、高標準的農產品走上全市乃至全省居民的餐桌。
【科技加持】
河源蔬菜“有顏又有值”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我市以科技力量助推特色農業、優質農業發展,大力推進智慧農業試點工作,集中連片成規模地發展種植產業。
今年,市農村科技特派員、華南農業大學蔬菜教授汪國平在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培育出名為“天使之吻”的番茄新品種,日銷量150多斤,番茄口感廣受好評,每斤價格12—15元。據悉,該番茄采用基質栽培及水肥一體化技術,全程無土栽培。新技術、新品種將帶動周邊廣大農戶參與規模化種植,幫助農戶增收。
走進東源縣燈塔鎮梨園村的蔬菜基地,一座座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其中一個獨特的氣霧栽培種植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我們新研究了氣霧無土栽培技術,一畝地年產蔬菜可達20萬斤。”梨園村群蜂綠鄉農莊蔬菜基地負責人張杰說。
據了解,氣霧栽培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季節和土壤的限制,可以一年四季不停歇地種植想要的蔬菜,通過獨有的自動化設備,可以精準地向蔬菜輸送肥料和水分,用不完的還可以二次回收,既降低成本,又實現了增產高質。
不斷引進新種植技術,在有限空間內創造更大價值,是我市蔬菜種植戶努力的方向。在源城區蔬菜產業園的春沐源智慧果蔬夢工場可以看到,現代化設備為各類蔬果輸送科學調配的營養液,保證蔬菜健康生長。“采用無土栽培的種植方式,有效利用了垂直空間及土地資源。”春沐源智慧果蔬夢工場相關負責人楊剛說,和傳統種菜相比,無土栽培單位土地面積蔬菜產出量提升了5—10倍,且保證產品無農藥和重金屬殘留。
從氣霧栽培到科學調控,科技力量支撐我市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源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源城區蔬菜產業園建成現代化智能溫室105畝,融合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于一體,打造數字農業系統,并引入智能裝備,建設標準化生產體系,采用集約化生產等模式,逐漸形成了科學化、專業化、高品質、品牌化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我市與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農業科技院校密切聯系,積極為“融灣”“融深”提供農業產業支撐。
【走俏灣區】
優質農產品愈發“出圈”
便利的交通為我市向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輸出優質農產品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銷路。同時,我市還積極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作辦公室對接,組織我市優質農業企業申報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加工基地,以基地融入促進產品“融灣”“融深”。目前,我市申報創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9個。
特色水果、蔬菜、茶葉……在2021中國·深圳(第七屆)國際現代綠色農業博覽會上,我市400多種優質農產品驚艷亮相,現場銷售農產品總額110萬元,27家企業簽訂采購訂單9200萬元。“萬綠河源、生態優品”得到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的普遍認可,我市優質農產品愈發“出圈”。
據統計,我市蔬菜種植面積58.99萬畝,產量79.76萬噸。2021年,我市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10.3萬噸,約占全市總產量的13%;生豬4萬噸,約占全市總產量的40%;家禽2.89萬噸,約占全市總產量的41%;水果12.5萬噸,約占全市總產量的27%;茶葉0.24萬噸,約占全市總產量的30%。一組組數據顯示,我市優質農產品正從田間地頭大踏步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千家萬戶。
“我們將支持完善‘菜籃子’基地及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蔬菜種植面積、產量,穩定生豬生產,切實保障‘菜籃子’農產品供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按照省黨代會的部署,進一步培育一批高標準“菜籃子”企業,在保障全市“菜籃子”產品供應的基礎上,有效推進全市農業產業“融灣”“融深”,強化對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市場的支持力度,推動更多企業提升生產經營水平,力爭2022年新增粵港澳大灣區及省、市級“菜籃子”基地15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