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掀起客家文化及非遺文化研究熱
客家文化大家談 非遺飛進百姓家
■紫金傳統花朝戲《賣雜貨》。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近半個月來,每天傍晚,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龍獅隊的20多名學生都會集合訓練。這支隊伍獲邀將參加2023年河源市男子籃球聯賽開幕式表演,學生之所以加緊訓練,是希望能在表演中向市民展現舞獅的文化魅力。指導老師秦鈴將民族傳統體育與非遺文化相結合,從2021年開始,就在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組建起了首支龍獅隊。
近年來,我市掀起客家文化及非遺文化研究熱,通過學術研究、文化傳播、活化利用等方式,積極探索客家文化傳承、非遺活化利用的路徑。圍繞客家文化高質量發展,接下來,我市將以新時代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主線,扎實推進客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貢獻文化力量。
百家爭鳴匯河源,
“把脈”客家文化
在這個百花爭艷的春天里,第十二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第十五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先后在我市舉行。2月25—26日,國內近百名知名文化專家、學者齊聚河源,以“新時代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展開研討,推動客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4月8—9日,來自全國各地40所高校的近70名專家學者齊聚河源,“以方言喚醒文化認同”,“把脈”客家方言,共商語言保護與傳承。
兩大全國性高水平學術平臺密集式在我市舉行,不僅是因為河源客家文化在全球客家文化的地位和影響,更是我市高度重視、積極推動客家文化的發揚與傳承而帶來的成效之一。據了解,近年來,我市堅持“兩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實施客家文化探源工程,打造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城市名片,擦亮了趙佗文化、陽明文化、顏氏文化等客家名人文化,發展了紫金花朝戲、忠信花燈、和平墩頭藍、客家山歌等一大批非遺文化,保護了龜峰塔、林寨四角樓、茶耳屋等一大批客家古建筑。
傳統文化進校園,
增強學生認同感
“太精彩了,原來故事可以用客家話這樣唱出來、演出來!”源城區東埔中心小學的學生劉錦軒在學校操場觀看了一臺客家山歌小戲專場演出后,興奮地和同學們討論著,還煞有介事地學起了戲里的動作。隨著越來越多傳統文化、非遺文化走進大中小學校園,走近青少年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年輕一代。
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承,我市實施“傳統文化藝術體育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以“1+1+N”活動模式,將建設文明校園同傳承優秀文化相結合,培育廣大青少年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認同。
據介紹,首先是推動創建“傳統文化傳承校園”,其中源城區康寧路小學從編排“獅舞操”開始拓展至各類藝術課堂,以客家貓頭獅舞+傳統武術為主要內容,通過“說萌獅”“寫萌獅”“畫萌獅”“做萌獅”“演萌獅”的方式,開展“非遺小達人”“萌獅藝術展”“萌獅大課間獅舞操”等特色活動。其次,我市聯合深圳、廣州及本地的高校開設非遺文創設計、研學、傳承培訓等課程,推動墩頭藍紡織技藝、忠信花燈等非遺項目創新轉化,建立“非遺進校園”傳習基地。
此外,我市還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體育進校園實踐”,通過教師講授、實地考察、傳承人進課堂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類課程。
探索非遺活化利用,
落戶鄉村為產業賦能
春日的夜晚微風吹拂,紫金縣文化廣場熱鬧非凡,一出由紫金縣稅務局工作人員自編自導自演的稅宣花朝戲《相兒媳》正在上演,幽默詼諧的劇情、載歌載舞的表演、樸素健朗的唱腔引得臺下觀眾捧腹大笑。原來,自2016年以來,紫金縣稅務部門將花朝戲與稅收宣傳巧妙結合,每年圍繞稅宣月主題,把最新稅費優惠政策、群眾關心的稅收熱點等融進花朝戲,讓稅收宣傳凸顯本地特色。
這是非遺文化活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來,我市在尋求適合本地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不遺余力。據了解,我市在景點、街區、民宿等常態化運營的文旅空間,實施“河源‘非遺+’融合創新接力計劃”,目前已在3家客流量較大的民宿和5個全域旅游點設立了河源首批“非遺+”接力點。同時,結合節假日,邀請傳承人到民宿現場展示并與游客互動,形成濃厚氛圍。
我市還探索讓非遺傳統工藝為產業賦能,積極推動“非遺工作站”等創建工作。其中,彩扎(樓鎮彩扎)項目帶動周邊鎮村村民參與流水作業;“忠信花燈”項目借助節慶習俗和景點合作方式,100多名傳承人參與花燈制作;依托“石坪茶制作技藝”項目,通過“萬畝茶園基地+農戶+旅游”的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周邊約1000名村民參與種茶、采茶、制茶及研學。
(本報記者 鄒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