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指導師張賢亮:
讓一樣的風景有不一樣的體驗
■本報記者 謝少娜
“你們知道這個是干什么用的嗎?”“這些人跟我們現代人有什么不一樣?”前日,市博物館展館內,研學旅行指導師張賢亮正帶著小朋友了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削割石器和新石器遺址概況。面對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孩子們有的認真觀察,有的托腮思考,有的積極搶答。別開生面的互動,孩子們樂在其中,身旁的家長對張賢亮豎起了大拇指。
張賢亮在研學旅行領域摸爬滾打了6個年頭,如今已是高級研學旅行導師。他說,研學旅行導師職業讓他找到了價值感,希望在研學旅行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讓青少年面對一樣的風景時有不一樣的體驗。
初涉研學旅行領域
一句“感謝”播下種子
2007年,畢業于師范院校的張賢亮并沒有進入教育行業,而是從江西來到河源,從事了旅游行業。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賢亮協助朋友開展夏令營活動。結營時,一名學員家長說,“張老師,非常感謝您,我的孩子長大了。”“那一刻,我感動了,覺得能得到家長的認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張賢亮說。
從那時開始,張賢亮心中播下了一顆研學旅行的種子,決心做點事情。
說干就干。他集結了幾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集結號教育公司。而此時,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該文件精神和他們的教育初心不謀而合,這更堅定了他們創業的決心和信心。
然而,想象和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的。在隨后推行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張賢亮遇到了不少問題和困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大部分人將“研學旅行”與傳統的春游、秋游等同起來。張賢亮說,其實研學旅行和傳統的春游、秋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傳統的春游、秋游更多的是注重“游”,也就是帶學生們出去旅游,而研學旅行既是旅游也是教育,是兩者的結合,它有明確的教育目標、課程設計、教育實施的過程和活動評價,更注重的是“學”。
深耕研學實踐
打造更多優質產品
正因為研學旅行更注重的是“學”,所以對研學旅行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課標課本、心理學、教育學、歷史……記者看到,張賢亮辦公室的書架上擺著各種各樣的書籍。“研學旅行導師既需要有導游的帶隊能力,又要有老師的教育水平,還要有安全管理和風險防范的統籌能力,考驗的是導師的綜合能力。”張賢亮說,研學旅行是“行走的課堂”,圍繞“學”展開,不僅要為孩子們打開視野,更要通過巧妙的課程設計讓他們獲得獨特體驗,為他們種下求知和好奇的種子,好的課程設計可讓知識在玩樂中進入孩子們的腦海,而研學旅行的課程往往是跨學科的,這就要求導師需要涉獵多種知識,以保證課程中所涉及知識點的準確性。
為了設計出更優質的研學旅行產品,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行走的課堂”體驗,張賢亮在忙碌的工作中不忘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并參加了全省第一批高級研學旅行導師資格考試,取得了高級研學旅行導師證書。他表示,導游只需要對風景人文進行講解,而研學時要著重介紹植被、地形地貌、建筑力學等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研學對象采取不同方式。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指導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022年6月,研學旅行指導師被納入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成為一個新職業。
研學旅行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文旅,其發展質量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一旅游業細分領域的發展前景,也對“實踐課堂”的參與者有著重要影響。張賢亮表示,將堅守教育初心,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參與培養更多的研學人才,為青少年打造更多優質的研學產品。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