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心理專家給出建議——
早期發現及時干預 有愛包容共同面對
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是所有父母、師長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心愿。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當前兒童都有哪些常見的心理問題或情緒?孩子如果出現了心理困擾該怎么辦?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專職心理教師張紫馨對以上問題進行了解答。
兒童心理發展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22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抑郁、孤獨、手機成癮是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有隨著年級增長而升高的趨勢。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黨和國家重視、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日前公布的《中共河源市委教育工委、河源市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構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多位一體的宣傳教育引導格局,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等安全知識宣講教育。
“兒童心理發展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張紫馨是中國心理學會臨床注冊系統注冊心理師。她根據自己多年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分析認為,大多數精神疾病都具有中高度的遺傳,而環境因素主要指兒童發育過程中家庭、社會和學校因素。比如兒童在心理發展過程中遭受虐待、校園暴力等。
早期識別與發現心理問題是幫助孩子的第一步
“兒童還處在成長階段,很多時候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心理困境,使得他們的心理問題很容易被家長或學校所忽視。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或者教育工作者,父母、家人或教師準確識別他們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非常重要。”張紫馨認為,盡管心理現象具有隱蔽性,不過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從身體反應、行為表現、情緒表達、功能影響、時間長度等五個方面來識別兒童的心理問題,幫助有需要的兒童在關鍵時刻渡過心理難關。
張紫馨介紹,兒童在遇到心理困境時常常會表現出經常性的頭疼、頭暈、胃痛、肩頸酸痛、胸悶等軀體化的反應。例如有的孩子在考試前會反復出現發燒等狀況,但考試后這種情況有所好轉;還有些孩子會在學習緊張時出現頭疼頭暈狀況,但到醫院檢查后并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此外,兒童在面對心理困境時還會采取出乎尋常的行為、出現情緒低落的表現,有些兒童甚至會影響到自己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交友。
“當兒童出現情緒、行為、身體等異常情況的時候,如果持續時間超過兩周,就需要引起成人的注意。”張紫馨建議家長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此時的情緒,探查他們是否遇到了影響心理健康狀況的問題,必要時及時送診就醫。
處理好家長自身焦慮情緒
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
對于家有成長期兒童的家長,應如何正確化解孩子的心理問題,與孩子友好相處?張紫馨認為,家長如果能在處理好自身焦慮情緒的同時,與兒童一起尋找和面對產生的原因,對其解決心理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當兒童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家長和教師的焦慮狀況會直接上升,都希望其能夠盡快解決、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在這樣的高壓態勢下,是會加重兒童心理問題的。張紫馨認為從保護孩子的角度,建議在兒童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下,家長和教師更應該成為孩子情緒的一道屏障,緩解其由身體或行為所造成的功能損害,讓學習和生活的節奏慢下來,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
家長和教師還需要協助兒童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例如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或講故事的方式來探查其心理問題的起因。值得一提的是,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兒童表現出心理問題的時候,要檢視自己和家庭是否出現了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如長期打罵、與他人比較、家庭爭吵、長期冷暴力等,及時糾正錯誤的做法和言行。
此外,張紫馨提醒家長要認識到兒童心理問題是動態變化的,禁止給孩子貼標簽,要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鼓勵孩子。她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形成合力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心理知識,幫助已經出現心理障礙的兒童。建議家長和教師都能夠學習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兒童多發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在發現兒童有問題表現時做到及時干預。
(本報記者 鄒茹玉)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