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研學”助力我市學生開拓學習新空間
挖掘文化資源 了解家鄉文化
2023-06-13 10:03:41
來源:河源日報
○本報訊 記者 雷宇爍 梁昕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近期,我市學校依托承載著傳統智慧與歷史底蘊的非遺,結合我市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優勢,引導學生參與“非遺+研學”,深入了解家鄉文化。
近日,位于龍川縣黎咀鎮的木偶戲劇團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河源市第三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劇團的演出中,木偶的手、腳都能活動,嘴巴、眼睛能隨曲調的旋律張合、轉動,學生們的眼睛被一個個惟妙惟肖的木偶人吸引。龍川手擎木偶戲,又稱“鬼仔戲”,是我市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劇,是一門融合雕刻、表演、劇本、舞蹈、音樂等諸多要素在內的優秀傳統民間藝術,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我們注重以市情為主題開展研學教育。”河源市新河實驗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日,該校七年級的學生走進位于龍川縣赤光鎮的古法榨油車間,了解非遺油茶古法榨油技藝,感受非遺文化魅力,體驗了“敲”“推”“磨”等古法榨油工藝,并探訪了現代茶油生產基地。龍川作為“全國油茶示范縣”,種植油茶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2018年,龍川古法榨油技藝被錄入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捏制、燒制、著色,泥塑雞的頭和身等部位逐漸呈現色彩……在位于和平縣林寨鎮的林寨古村落,來自河源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正在體驗非遺工藝泥雞制作,了解非遺泥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傳統手工藝術的魅力。和平泥雞形狀似雞子,可以吹出類似“咯咯”的雞叫聲,音色隨造型大小而呈不同效果,以極簡的線條代替傳統的仿生造型,通過提升音質,讓單純的兒童玩具轉化成一款好看又實用的樂器。2007年,和平泥雞被收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一篇:我市去年無償獻血超2.8萬人次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