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江書院致力打造“院館結合”河源模式
建設河源文化新高地
■第十二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河源)在槎江書院舉行。
■文/圖 本報記者 謝少娜
“這是廣東省首批建設的10個嶺南書院項目之一,目前槎江書院有1803平方米,分為核心區域、多功能報告廳、地方典藏室三大部分……”近日,在河源市槎江書院,該書院執行院長賴金鳳為前來參觀的市民介紹了槎江書院的基本情況。
據介紹,坐落在市圖書館內的河源市槎江書院建于2021年,是我市深入貫徹落實2021年省“十件民生實事”關于建設嶺南書院的有關要求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槎江書院的建設和提升,按照省委宣傳部《打造嶺南書院方案》要求,結合我市實際,致力于探索“院館結合”的河源模式,將槎江書院打造成為一個集學習教育、志愿服務、道德講堂、文化展示等為一體的書院,建設河源文化新高地。
立足陣地開展豐富活動
為客家文化傳承提供
陣地保障和人才支撐
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河源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資源豐富、特色鮮明。
2月25日,由市委宣傳部、客家文化高級論壇秘書處主辦,河職院人文藝術學院、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深圳大學客家研究所、河源市圖書館、槎江書院承辦的第十二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河源)在槎江書院舉行。國內近百位知名文化專家、學者齊聚河源,以“新時代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展開了為期兩天的研討,推動客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4月8日,一場由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主辦,河職院、河源市圖書館、槎江書院共同承辦的第十五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在槎江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40所高校的近70名專家學者齊聚河源,以“以方言喚醒文化認同”為主題,就客家方言本體研究、客家方言的語言接觸與演變、客家方言的保護與利用、客家方言文化研究、客家童謠和客家山歌研究、客家方言數據庫建設、海外客家方言研究等議題展開研究探討,共享學術盛宴。
賴金鳳說,廣東三大文化指的是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建設槎江書院,旨在為河源客家文化的研討和傳承提供陣地保障。與圖書館的大眾化相比,書院更多的是開展一些精品化和帶有研討性質的活動。隨著一場場全國性的客家文化活動的開展,河源客家文化在全球客家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得到了提升,河源借此機會組建了一支由國內專家學者組成的槎江書院講師團,這將為我們今后開展客家文化的研討和傳承提供人才支撐。目前,講師團已經開展了3場講座,今年還將舉辦9場講座。
突出文化熏陶
引領青少年傳承
優秀客家文化
一本書可以溫暖一個人,一座書院可以溫暖一座城。
自建成以來,槎江書院主要以書院模式建設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高地,探索文化惠民新途徑,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槎江書院系統開展藏書建設,特別是注重配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論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地方歷史文化典籍與書院建設相關的功能性書籍。目前,該書院藏書量已達1萬冊,更好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時,槎江書院立足陣地,不僅承辦面向專家學者的學術研討會,還積極圍繞客家文化的傳播組織舉辦文化沙龍、名家講堂、經典誦讀等文化活動,讓更多的群眾共享高品質文化,營造濃濃書香氛圍。特別是專門對小朋友開設了客家童謠、客家方言、客家非遺等培訓課程,通過充滿趣味的課堂,引領青少年更好地傳承優秀客家文化。
打造“院館結合”河源模式
建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的新高地
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實現書院建設的最大效益,發揮書院最大的作用?近年來,在槎江書院的建設上,我市以書院模式建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高地,探索出了“院館結合”的河源模式和文化惠民新途徑,進一步推動了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院館結合’的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市圖書館這個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將院、館相結合,把槎江書院和圖書館的全民閱讀有效融合起來,同時發揮圖書館宣傳文化思想陣地和人員的作用,招募文化志愿者,開展更豐富的客家文化傳承活動,以較少的資金和人力投入,發揮書院最大的傳承引領作用。”賴金鳳表示。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