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又一省級博士站掛牌,落戶龍川縣龍母鎮雙華村
博士站建到村 釋放致富“蘑”力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莫美華(左一)在“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的食用菌栽培基地向研究生團隊講授各類菇種的特點及出菇條件。
我市又一省級博士站掛牌成立,落戶龍川縣龍母鎮雙華村。昨日,河源市粵隆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舉行“廣東省博士工作站”揭牌儀式,該博士站由省人社廳批準成立,以珍稀食用菌培育與生產為主。華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院所將與博士站緊密合作,派駐科研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對接。
目前,我市共有博士工作站45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這些站點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助力我市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
食用菌栽培輻射鎮村,幫助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不同的菇種出菇的條件是不同的,適應的季節也是不一樣的。”在位于龍川縣龍母鎮雙華村的河源市粵隆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栽培基地,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莫美華正詳細地向研究生講授各類菇種的特點及出菇條件,栽培基地現有的菌菇成為了最直觀的“教材”。
據了解,河源市粵隆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7月,是專門為巨大口蘑、黑皮雞樅、茶樹菇、紫靈芝等珍稀食用菌推廣示范而成立的標準化食用菌研發生產企業。
“農村留守老人多,甚至還有部分行動不便的村民,食用菌栽培的優勢就在于,農戶前期投入沒有負擔,只需要老舊房子或搭一個簡易棚,就能實現出菇、得到收入。”該公司負責人巫偉強介紹,公司對農戶栽培的菌菇進行回收,統一銷售,不僅村集體收入增加了,農村產業有了,還實實在在地解決了部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幫助農民增收。據悉,目前該公司已與紫金柏埔鎮,龍川黎咀鎮、鐵場鎮,江東新區臨江鎮等地實現了產業合作與對接。
企業有了科技支撐,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19日上午,設于河源市粵隆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廣東省博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助力龍川縣乃至全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促進“百千萬工程”高效落地的重要舉措。巫偉強表示,接下來將借助博士工作站的力量,積極引進優秀農業團隊,擴大專家庫,讓產業進一步向農村基層延伸,聯農帶農,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作為廣東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莫美華對野外分離的巨大口蘑、黑皮雞樅等多種食用菌進行馴化栽培,其間還進行了航天誘變育種。“我們會不定期組織高校博士、教授帶領研究生組成科研團隊,進駐博士工作站,讓團隊成員參加實踐的同時指導工人、農民操作。”她表示,在菌種與科研技術的支持下,企業能少走彎路,而院所的科研成果也能落地,實現轉化。
當前莫美華研發的巨大口蘑新品種培育就落戶于此。“它具有產量高、耐儲藏、口感好、能抑制多種病癥等優良特點。”莫美華說,接下來科研團隊準備研究哪種菇適合用油茶殼進行栽培,這樣可以將農村廢棄的油茶殼利用起來,選定后再推廣利用。
發揮“孵化器”“蓄水池”作用,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廣東省博士工作站是我省設立的博士管理服務創新平臺,是吸納聚集博士、博士后人才,與我市企事業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幫助解決技術攻關難題,促進成果轉化,帶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基地。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加強指導博士工作站引進人才、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助力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科技公司與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結合,提升農業技術,引進各類博士人才,推進農產品更新換代。他希望各博士工作站能積極發揮“孵化器”和“蓄水池”的作用,通過新技術推廣、科研教學合作等方式,幫助中小型科技企業解決技術攻關難題,發揮人才孵化和成果轉化作用;同時發揮人才服務平臺功能,為加強我市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本報記者 鄒茹玉 見習記者 林科 通訊員 程子躒)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