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首個多年生稻種植基地收割,平均畝產可達1000斤
種水稻就像種韭菜 割一茬長一茬
○本報訊 記者 曾敏 李成東 鄧宇權 昨日,位于東源縣漳溪畬族鄉日光村的多年生稻種植基地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完成收割。這是河源首次試種多年生稻,收割后無需再犁耙田地、播種、育秧和栽秧,就像韭菜一樣實現“一種多收”,不僅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也有助實現水稻種植的綠色減碳。
據悉,日光村種植的多年生稻采用胡鳳益團隊培育的“云大25”,系用具有地下莖生物學特性的多年生長雄野生稻為父本與一年生栽培水稻為母本進行種間遠緣雜交,在此基礎上,團隊結合地下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培育出宿根(莖)聚集、多年再生、產量穩定、經濟可行的多年生稻品種,最大特點是“地下莖腋芽能夠越冬,并在第二年適合條件下萌發出新苗”。
日光村的多年生稻種植基地面積達500畝,目前是華南最大連片商務種植示范區。“我們種植的多年生水稻可連續收割三至五年,每年收獲2季,經初步測算,季畝產量可達500公斤,平均畝產略高于一年生水稻。”東源縣圳興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海良說,多年生稻可省略育秧、栽種等耕作環節,總體上可節約50%的生產成本。他表示,多年生稻不僅解決了口糧問題,又解決了牛的飼草問題,達到了穩糧增收的目標,助力“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據了解,多年生稻通過免耕生產,每年每畝可固定二氧化碳20公斤,增加土壤有機質54公斤、土壤全氮0.061公斤,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同時,種植多年生稻還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用量,增強了土壤中甲烷氧化細菌的氧化能力,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利于改善農田生態。
“多年生稻是農業生產模式的革命性創新,只要進行科學管理,就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深圳華大萬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陳齊煉說,多年生稻技術要求高,他們正在帶領團隊進一步完善配套栽培技術,建立示范樣板,穩步擴大多年生稻種植面積。
東源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加強與深圳鹽田的交流協作,通過加強現有品種引進試種,聯合開展穿梭育種、本地化育種等工作,加快培育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的本土品種,促進多年生稻在河源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并進行大規模的種植推廣,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