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深化校地合作
推動“雙百行動”落地落實
■廣東工業大學“糟”財進寶實踐隊在東源調研了解制酒工藝。資料圖片
廣東工業大學輕工化工學院專家團隊到東源縣開展客家米酒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專題調研;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專家團為東源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出謀劃策;廣東開放大學高校專家團隊就東源鄉村振興開展實地考察……東源與高校專家團隊頻繁對接,源于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下稱雙百行動)的“雙向奔赴”。
今年以來,東源縣深入開展“雙百行動”,積極與廣東工業大學、廣東開放大學開展結對共建,圍繞產業發展、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等領域,找準合作共建結合點,增強合作的針對性、實效性,謀劃實施共建項目,進一步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完善工作機制,
合作共建有序推進
高校的人才和技術資源,是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作為“雙百行動”的直接受益者,東源縣拿出滿滿的誠意,積極做好服務保障,全力支持配合結對高校開展工作。
“開展結對之后,我們第一時間就與兩所高校取得聯系,商談簽約及共建事宜。”東源縣“雙百行動”工作專班負責人說,為盡快推動合作共建上軌道、見成效,東源縣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及專班,完善工作推進機制,積極對接了解高校需求,優先保障解決高校派駐東源工作服務隊“食住行”及辦公問題,并確定專人負責聯絡協調,統籌推進結對共建各項工作。
今年8月8日,東源縣分別與廣東工業大學、廣東開放大學簽訂結對共建協議書,標志著結對共建拉開序幕。隨即,由結對高校組織的師生工作隊、專家團隊密集來到東源,深入開展服務工作。
記者了解到,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的“雙百行動”校地合作實踐基地已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已初步具備辦公、食宿功能,計劃本月底全面投入使用。該基地采用“一中心多布點”輻射模式,以仙塘鎮為中心,輻射全縣各鄉鎮工作點,共同打造東源縣“雙百行動”鄉村建設實踐基地,將有力支持高校團隊長期駐點開展紅色教育、科技創新、文創設計、實習鍛煉、社會治理、城鄉規劃、環境改造等社會實踐服務活動。
同時,在深度調研的基礎上,東源縣及結對高校結合實際,按照“縣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則,進一步研究謀劃具體合作項目,初步形成了“雙百行動”工作項目實施清單28項,為深入開展結對共建明確工作方向。
截至目前,結對高校已組織13批師生團隊以及各行業專家團走訪東源15個鄉鎮、35個村落、17個縣職能部門、16家企業,通過多方交流座談梳理發展堵點難題,明確工作思路,探索建立智力下鄉、校地共建、陪伴式建設等機制。
聚焦技術服務,
推動創新項目轉化落地
強化產業發展科技支撐是“雙百行動”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開展“雙百行動”過程中,東源縣注重發揮高校人才技術支撐作用,推動高??萍汲晒D化落地。今年5月,東源縣(廣東工業大學)人才科創孵化飛地揭牌,搭建了東源縣與廣東工業大學人才、技術、創新資源的雙向交流通道,將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東源。
由廣東工業大學“糟”財進寶實踐隊提出引入的“酒糟綜合利用方案”,目前已在東源幾家糯米酒廠逐步推廣應用。該方案通過引入降血脂多肽提取技術,實現糯米酒酒糟綜合化處理,能有效降低酒糟總體污染率、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經營利潤。在東源縣駱湖鎮、柳城鎮的田地里,廣東工業大學帶來的“種膜直播技術”也得到了示范應用,該技術采用“車間”+“田間”的種植理念,在車間將種子“放”在紙膜上進行種膜加工,然后在水稻種植期將種膜“鋪”在稻田中,通過工業技術解決農業問題,實現精準播種。
文藝賦能也是高校結對服務的重點方向之一。今年國慶假期,由廣東工業大學發起創作的《南園民謠》在仙塘鎮紅光村南園鄉村大舞臺完成首唱,這也是廣東第一首村民集體創作的村歌。該歌曲展現了古村歷史文化、鄉土風物、特色小吃等主題,其朗朗上口的曲調旋律和真實樸素的歌詞也成功引起村民共鳴,迅速在村里傳唱開來,成為宣傳推介古村的全新載體。(本報記者 王亞嬌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傅澤彪)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