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龍川縣鶴市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幫扶建設絲苗米產業發展項目
點米成金 借米興產
■工作隊與土包子公司達成合作
■文/圖:本報記者 王亞嬌
近日,龍川縣鶴市鎮絲苗米產業冷庫內,工人們正在準備將加工好的大米運往深圳。“今年通過和龍頭企業合作,合作社水稻產量達15萬斤,目前已完成近70%的銷售量。”駐龍川縣鶴市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芝野村第一書記郭先浩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2021年7月,進駐鶴市鎮以來,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下稱工作隊)立足鶴市鎮自身生產力要素資源,堅持精準發力,以適應市場需求為標準,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增強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發展活力,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發展絲苗米產業,支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鶴市鎮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經營體系,助力鶴市鎮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打造品牌
優化產業運營模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品牌農業的發展。
“為加快推進鶴市鎮萬畝良田健康有序發展,工作隊與鶴市鎮政府選定了本地農業龍頭企業“龍川土包子農產品有限公司”(下稱土包子公司)作為合作運營方,共同推進絲苗米產業發展。”工作隊隊長陳列榮說。
土包子公司深耕鶴市多年,基地遍布龍川各地,先后獲得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認定證書、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獲得廣東省菜籃子基地、廣東省農產品安全食品示范點、廣東省良種良法示范基地、廣東絲苗米品牌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該公司主打產品為“稔香”有機絲苗米(含普通品種),粵字號“土包子”蔬菜。
在工作隊和對口幫扶單位的全力支持下,芝野村共投入幫扶資金75萬元,完成了村專業合作社注冊、“芝野”商標注冊和VI系統設計,開展了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與合作企業聯動銷售“芝野”系列農產品,共同開發出龍川首款通過認證的“芝野”有機大米。
拓寬業務
為振興農業發展造血
“村里流轉了500畝撂荒耕地給企業,種植有機絲苗米和優質絲苗米,打造了芝野絲苗米種植基地。”郭先浩說,芝野村集體經濟組織用幫扶資金購進了履帶式拖拉機、冷鏈車、大米全自動真空包裝機、輕型農用卡車等農機設備, 通過與龍頭合作開展產業共建,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6萬元的合作收益,同時通過單位消費幫扶、合作企業自有市場渠道,進一步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23年芝野村產業收入同比增長1.26倍。該項目實現了村集體產業從無到有的跨越、村集體農產品零的突破和幫扶效能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工作隊秉持扶持產業發展,資金投入安全高效的原則,在選擇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實行龍頭企業與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通過訂單農業、簽訂合同等形式,串聯起多方力量,高效搭建起了“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其他專業合作社+農戶+消費單位”模式。“我們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大市場,依托深圳的銷售渠道,建立起個人訂單、公司化認領良田定制、消費幫扶等銷售渠道,目前年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土包子公司負責人王合清說。
工作隊投入幫扶資金38萬元,為鶴市鎮羅樂村集體經濟組織興建了1200立方米冷庫,通過資產租賃合作方式,不僅提高了絲苗米品質,還可面向社會提供果蔬冷藏服務,拓寬了盈利渠道,2022年、2023年集體經濟產業項目收入占比均超50%以上。
聯農帶農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工作隊在芝野村實施水稻合作種植模式,2022年、2023年連續協調土包子公司提供免費(優惠)優質絲苗米谷種,向100余戶發放粵香430等谷種近1400斤,其中家庭農場2家,種植大戶10家,雙方簽訂合作種植協議,形成聯農帶農發展模式,擴大了優質絲苗米種植范圍,提高了農戶收入和種植積極性。
“公司通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提供優質絲苗米品種,提供技術支撐和社會化服務,采用整村推進的模式,統一施肥標準(按社會收費的80%收取)、飛防等,推動標準化現代化生產,有力地實現聯農帶農,大大提高了農戶生產積極性。”王合清說。
2023年,鶴市鎮整個農機服務團隊開展社會化服務面積1.4萬多畝,服務農戶404戶,農業服務除覆蓋龍川各鎮外,還輻射至其他縣區以及梅州、清遠等地。
陳列榮表示,在運營企業增長盈利的同時,工作隊把產業發展的落腳點放在“聯農帶農、濟困扶弱”的幫扶任務上來,通過谷種免費、社會化服務、保底包收等措施,推動其他農戶高標準復耕復種約200畝撂荒耕地,每畝可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約370余元,受益人口達500人以上。其中芝野村還制定了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規定項目收益的40%用于幫扶原建檔立卡戶和突發困難戶,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村集體經濟收入帶來的發展成果。
接下來,工作隊將全力支持鶴市鎮深化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譜寫更加美麗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