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莞追龍”“江坑追龍”“高車香火龍”——
河源非遺“龍”重登場
■去年農歷正月十一,上莞鎮新輪村的省級非遺項目——“追龍”民俗火爆異常。
■文:本報記者 曾敏
■圖:本報記者 黃贊福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早在西漢時期,中國人開始通過舞龍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客家人亦不例外,春節期間,“上莞追龍”“江坑追龍”“高車香火龍”等非遺民俗都活躍起來,現場熱鬧非凡,吸引周邊數萬群眾前去觀賞,彰顯了濃厚年味與悠久傳統。
甲辰龍年,非遺“龍”重登場,讓我們一起看見龍在田,感受美好的新年祝福,體會非遺文化之美,過一個“龍里龍氣”的新春佳節。
千米火龍現身
萬人舉火相隨
每年正月,東源縣上莞鎮新輪村都要舉行3天“追龍神”活動。追龍分為兩條,分別是火炬龍(明龍)和香火龍(黑龍)。按照習俗,從正月十一開始,連續追火炬龍(明龍)3天,正月十二追香火龍(黑龍)、舞香火龍。
“追龍期間族人舞龍獅,眾人手持火炬筒跟隨,綿綿不絕的火把形成千米‘火焰長龍’在鄉間流動的壯觀景象。”省級非遺“上莞鎮新輪村追龍”傳承人陳理戈說,煙花、鞭炮伴隨著“火炬龍”一路行進,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丁財兩旺。
甲辰龍年,上莞追龍這項省級非遺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春節儀式感。陳理戈趁著龍年之際帶領86名村民悶聲“放大招”,一條用稻稈精心編織而成的39米巨型香火龍即將在2月21日(正月十二)登場,給足游客參與感和體驗感。
喜追江坑布燈龍
綠色環保迎新春
每年正月十三,在東源縣駱湖鎮江坑村文化廣場,數千村民都會齊聚一堂,看耍獅舞燈龍,到處洋溢著團圓喜慶的新春氣息。
當天傍晚,在熱鬧的鑼鼓聲中,一條明黃色的燈龍出場,時而高抬龍頭、時而翻身躍起,人群一下子沸騰起來。村民們舉著電子火把,跟著燈龍從祖堂出發,一路途經水庫、崖石頂、龍祖山,最后回到村文化廣場。
“每當追龍隆重上演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不愿錯過這場盛會,其中也不乏聞名而來的外地游客。” 江坑村黨總支部書記劉遠華說,村民和游客紛紛燃起煙花爆竹,迎接布燈龍的到來。夜晚的星空,奇光異彩,鑼鼓齊鳴,還有連綿的歡聲笑語。
據了解,江坑村、紅花村積極響應環保號召,早在2019年已將稻草扎的香火龍改為布燈龍,同時將追龍火把變成了電子火把,不會污染環境,又可以循環使用,符合綠色發展、低碳出行的發展理念。
香火龍流光溢彩
所到之處送祝福
渾身金光閃閃的龍身在夜幕中狂舞,上下翻騰、左右旋轉,點點燃香流光溢彩,令人嘆為觀止……在東源縣燈塔鎮高車村,留存著這樣一種舞龍形式——香火龍。
每年正月十三晚,是當地俗稱的“燈晚”,高車香火龍都會“與民共舞”。村里的男女老少高舉“香火龍”走村串巷,舞動至祠堂、至田野中。
據悉,高車村舞香火龍始于清朝宣統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地村民以稻草和竹篾制成9節長龍,插上香火,敲響鑼鼓,所到之處,皆送出團圓、平安的祝福。2007年,香火龍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