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貧村到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下屯村的“上進”路
編者按:當前,廣東牢牢扭住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近日,南方日報深入采訪包括河源在內的全省各地典型,推出“牢記殷殷囑托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系列報道。現轉載該報昨日頭版刊登的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我市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的報道,敬請垂注。
□南方日報記者
初夏時節,東江河畔,微風輕拂。
驅車從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駛過嘯仙大橋,道路兩旁禾苗青青,白鷺閑飛,再往里走,是錯落有致的民居,一幅美麗宜居的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這里是下屯村,一座中國傳統古村落。東江國家濕地公園、“東江畫廊”風景區橫穿村境,人民審計事業奠基人阮嘯仙的故里。
曾經,這里自然資源貧乏、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經過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和“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的賦能,下屯村被列入中組部、財政部“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試點,并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3A級景區等十余個國家、省、市級榮譽,2023年入選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我們不斷激發村莊內生動力,凝聚幫扶合力,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7年來村集體經濟增長了20倍。”談及下屯村的進階之路,廣東省審計廳派駐下屯村第一書記顧小岳如此總結。
破與立
大橋通車帶來巨變,船工月收入增4倍多
從下屯村到義合鎮,只需要短短5分鐘車程。而在過去,村民從村里去鎮上辦事,得花上45分鐘。三面靠山,一面臨江。2021年以前,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出行只能靠渡船。
修路架橋成了當地村民的共同愿望,也成了幫扶單位廣東省審計廳黨組的頭等大事。
2021年8月,經過多方努力,嘯仙大橋終于通車,將南岸的義合鎮與北岸的下屯村連接起來,結束了兩岸3萬多名群眾幾百年來依賴渡船來往的歷史。
嘯仙大橋通車后,渡船如何處理,船工如何安置,都考驗著村里的管理者。
順著蜿蜒的村道,來到下屯村碼頭公園。不遠處停泊著一艘紅船,這是用廢棄的渡船改造而來,而公園的前身則是村里的舊碼頭。
“我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紅船和廢棄碼頭打造成一個景點。”顧小岳一邊帶著記者參觀一邊介紹,這不僅帶動了旅游,還解決了船工的就業。
臨近晚上8時,碼頭公園附近“江灣一品”農家樂的最后一桌客人飽餐后提著新采的蔬菜歸家,阮雪軍一天的工作也結束了。
阮雪軍曾是下屯的船工,20年來風雨無阻,幫助村民渡江去鎮上。隨著嘯仙大橋的通車,45歲的他“失業”了。
看到碼頭公園附近的環境越來越好,村里的游客也越來越多,阮雪軍想到自己開農家樂成本低,也能吃上“旅游飯”。2023年“五一”假期前,他把在市區做保姆的妻子和在外打工的兒子叫回家,把農家樂開了起來。“以前做渡船工一個月收入800—1000元,現在能有4000—5000元。”阮雪軍說,這要感謝他們把村里建得那么好。
阮雪軍口中的“他們”,便是以阮藹宜為首的村干部。
曾經下屯的黨組織工作力度不夠,帶動能力較弱。“推動鄉村振興上面力度大,下面發不起力。”有村民回憶當時的情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了破解黨組織薄弱問題,義合鎮黨委和省審計廳工作隊推薦有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的阮藹宜當下屯村黨總支部書記。
作為“歸雁”,退休干部阮藹宜原是源城區紀委常委,且是在下屯村出生長大,在村里很有威望。
“一定要做幾件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事。”阮藹宜說,2020年12月,一回到村里,她就把目光聚焦在粵菜師傅基地。
經過多輪調研,省審計廳多方協調,駐村工作隊艱苦努力,愛心企業愿意免費給下屯村建一棟粵菜師傅基地。
該項目在村里已醞釀多時,相關資金也已到位,但因在用地上與幾戶農戶沒有談妥,三易其址一直無法落地。為此,阮藹宜通過重新選址,并一一做好村民工作,最終使得項目落成。
“做成這件事后,部分村民打心眼里認可了我們。”阮藹宜說,村干部又一起為村里修了村道,選定幾所古民居進行活化利用,修繕了阮嘯仙故居和聞嘯軒學堂,改造建設了東江濕地審計公園、阮嘯仙廣場……陸陸續續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400多件。
村干部的威信因此立起來了,基層黨組織得以建好、建強,村“兩委”工作人員從2016年的6人增加到2023年的16人。2020年12月,下屯村還被列入中央組織部、財政部“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試點。
內與外
內外聯動匯聚合力,三年新增市場主體23家
行走于下屯,江岸竹影搖曳。街上門店、路上行人相映生輝。
然而,當地群眾曾稱這里“垃圾是靠風刮的,泥水是靠蒸發的,走路都是打滑的”。
“下屯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義合鎮黨委書記曾天禧說,近年來下屯越變越美,群眾也從過去“等靠要”轉變為主動謀發展、要政策、要項目,內生動力和外部幫扶形成了合力。
外部幫扶力量,正是廣東省審計廳多年不間斷的幫扶:2016年脫貧攻堅,廣東省審計廳幫扶下屯。2021年,廣東啟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后,省審計廳繼續派駐第一書記幫扶下屯村。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我們連續三任工作隊幫扶下屯村,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省審計廳相關負責人說,工作隊堅持黨建引領,統籌各種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文旅資源,使紅色資源串珠成鏈,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推動鄉村建設與產業運營相互促進。
山野花香,鳥語清脆,愜意的日常生活,怡人的鄉間小道,在下屯村每走一步,都是一處景色。
環境的改善,吸引了鄉賢的回歸。阮治威于2021年返鄉,干起了集種植、采摘、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生態農業項目,100多畝的種植園里種著草莓、葡萄、黃金圣女果、油菜花、油麥菜等果蔬。“三四月有圣女果、草莓,五月底可摘葡萄,六七月有百香果、西瓜等,今年春節期間一天就有上萬游客。下屯知名度不斷提高,未來會越來越好。”阮治威滿臉笑容地說道。
目前,下屯村有7位鄉賢回鄉創業,涉及餐飲、種植、釀酒、商超、培訓等行業。
人才的回流,又吸引了外來投資者創業。廣東嘉客文旅產業發展公司負責人韓波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他到下屯村考察,覺得眼前一亮:“既有很好的紅色資源,又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生態保護不錯,綠色資源豐富。”
韓波選擇在下屯村投資精品民宿“觀瀾驛棧”和“小江灣紅色實訓拓展基地”兩個項目。“項目盈利比較穩定,現在下屯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韓波對未來充滿信心。
如今,村里不僅有了多家民宿,還開起了咖啡店。一到周末,花海咖啡店顧客絡繹不絕,咖啡香味四溢。其創始人、26歲的李家富是一名外村的創業青年。“當時看中這里人流夠大,氛圍夠足,所以選擇在這里開店。”李家富說。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來下屯村的游客日益增多,吸引了村民返鄉創業,帶動了村民就地就業。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曾經零商業的下屯新增市場主體23家,其中個體工商戶18家,企業法人5家,帶動就業近百人。
傍晚時分,一支20多人的摩托車車隊沿著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緩緩駛過,炫酷的摩托車與整齊的隊列蜿蜒而過,夜幕下的燈光形成一條燈帶圍住了水田,成為下屯村一道別樣風景線。
車隊一路走走停停,大家紛紛在下屯村花海水田邊停車,眺望遠處風景,快意暢談。“變化好大,上次來義合鎮已經是四年前,那時到下屯村都不方便。”車隊隊長朱飛生感慨道。
新與舊
新舊業態齊頭并進,村集體收入7年漲20倍
作為革命先烈阮嘯仙的故鄉,下屯村紅色文旅資源豐富。近年來,下屯村將阮嘯仙故居、聞嘯軒學堂、法治宣傳基地串珠成鏈,打造紅色旅游景區。同時,利用冬收春耕間隙,打造70余畝格桑花海,荒田變花田,成為網紅打卡點。
“通過不斷嘗試,我們最終選擇種植花期長、維護容易、色彩艷麗的格桑花。”曾天禧提到,春節期間,義合鎮舉辦花海嘉年華美食節,有機結合花海景觀與商業活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花海火一時,如何將網紅變長紅?義合鎮在傳統農業上做新文章,探索打造“四季花海”,春種水稻、夏植蓮花、秋收向日葵、冬種格桑花,讓花海全年綻放在下屯村。
“就是要不斷往里裝東西,豐富文旅的內涵。”省審計廳辦公室副主任、駐義合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陳偉說。
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傳統業態也煥發生機:村集體流轉土地70畝左右,種植航天絲苗米、玉米、小麥、湘蓮等,增加村集體收入;通過購買包裝設備,將自種的航天絲苗米、糯小麥等農產品,包裝后銷售到河源市區、廣州等地,累計增收近20萬元……
新舊產業齊頭并進,帶動了下屯村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顧小岳告訴記者,下屯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3.8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80萬元,7年時間漲了20倍。
4月10日,下屯村研學基地正式動工。“我們爭取用三個月把基地做好,9月份正式運營,到時可以實現1000名學生同時開展研學活動。”動工現場,嘯仙故里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桂鵬介紹了未來的規劃。
作為村里的農村職業經理人,林桂鵬是一名“新農人”,他從2021年5月開始負責紅色文旅的整體運營。公司累計承接業務43項,服務批次達1885次,實現經營收入達339萬元。“今年的目標是承接業務1840筆以上,總營業額突破80萬元。”林桂鵬信心滿滿。
與林桂鵬一樣,下屯村村民賴樹偉也有了新規劃,在家養牛的他準備開一家農莊:“現在村里搞得很好,變化很大,很多人來體驗,開農莊應該能掙錢。”
如今的下屯村,成了“新農人”與傳統務農人共同的逐夢之地,新舊觀念也在不斷轉變。
張錢江是村中脫貧戶,2023年,經過顧小岳牽線搭橋,下屯村從韶關翁源引進了蘭花產業,建設下屯村蘭花種植示范基地,可種植培育10多萬盆國蘭、香蘭等品種,年產值可達800多萬元。當年9月,張錢江作為基地負責人被安排前往韶關學習培訓。
這次學習給了張錢江很大震撼:“以前只能想到種種水稻、蔬菜,沒想到我還能種蘭花!”
定時淋水、打藥、及時除草、查看蘭花健康情況……這是張錢江在基地的日常工作。雖與傳統種養工作內容一樣,但他發現如今操作的“科學含量”都很高:“種蘭花十天打一次藥,要及時拍照記錄,對比打藥前后蘭花的生長情況。以前種地,哪會記這么清楚。”
顧小岳忙完一天的工作從蘭花基地回到村里已是傍晚時分,一抹斜陽照進阮嘯仙故居,它靜靜臥在池塘旁,見證著下屯的發展和變遷。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