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劉武軍:生產線上的“主治醫生”
■本報記者 李雪男
身著整潔的防靜電工作服,手拿檢測儀器,排查電路板內細小的零件和電路……在西可通信技術設備(河源)有限公司(下稱西可通信)生產車間,劉武軍正在工作崗位上忙碌著,為生產線上的產品做“體檢”。
劉武軍是土生土長的河源人,西可通信的一名工程師。參加工作10年來,他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不斷充電、不停鉆研,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逐漸成長為生產車間里的“主治醫生”。對產品的“疑難雜癥”,“行醫”經驗豐富的他出手就能“手到病除”。近日,他被我市推薦為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候選人。
創新嚴謹做“匠人”
“作為一線技術工人,培養一崗多能的本領很有必要。”劉武軍說。2013年,劉武軍來到西可通信進行頂崗實習。在公司前輩的眼中,勤學好問是對劉武軍的第一印象。他時常“逮住”前輩請教問題,不僅了解本職工作,對生產線全流程作業也用心鉆研。很快,他便通過了公司考核,由實習生轉正成為一名通信終端產品維修員,正式踏上了磨煉技術、增長才能之路。
10年來,他從最初在公司的售后服務部門,轉到生產項目工程崗位,接觸了通信終端產品的項目導入試產、量產交付、售后服務等環節。憑著一股鉆研勁,他掌握了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電子產品的異常分析及維修技能,并熟知各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在生產線的多個環節發揮作用,提高整體生產效率。
2016年,劉武軍被指派去往公司位于印度欽奈市的售后維修分部,負責對當地新建立的售后維修團隊進行技術培訓。憑借刻苦鉆研的學習勁頭和創新工作方式,他圓滿完成了技術培訓目標,使得印度分部的售后業務順利開展。
精益求精鑄“匠品”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轉到生產項目工程師崗位后,劉武軍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需要面對的挑戰也更多。“一款新手機從研發到上市,需要十幾個月的檢測周期,有上千個問題需要解決處理。”劉武軍說,他和團隊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人,就好像玩游戲中的“打怪升級”一樣。如今,劉武軍已經帶領團隊完成多款新產品從設計階段過渡到量產階段的“打怪升級”。
不僅如此,劉武軍還是公司的“成本魔法師”。多年的整機維修和主板維修經驗,讓他練就了精湛的維修技能,在他的帶領下,整個團隊的維修效率和質量得到了提升,減少了因產品故障造成的損失,使報廢產品變成了可使用的良品。
談及工作經歷和未來規劃,劉武軍表示,電子信息行業一直在不斷地創新,作為技術工人更要跟緊時代的腳步,不斷磨礪技術,時刻踐行工匠精神,為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企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