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18部門聯合發文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
加快質量強市建設 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
近日,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18部門聯合制定的《河源市深入推進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提升加快質量強市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印發實施。市市場監管局等單位決定于2024年—2025年聯合開展深入推進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提升,加快質量強市建設行動,更大力度保障優質產品、工程和服務有效供給,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
針對市內重點產業聚集區、大中型工程項目、公共服務領域和生產性、生活性服務領域,我市18部門將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積極運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以企業生產技術的整體提升,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到2025年底,農產品、食品合格率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7%以上,食品評價性抽檢合格率達到98.5%以上。工業品質量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5%以上。消費品優質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消費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3%以上。建筑品質和使用功能不斷提高,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生產性、生活性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總體滿意度持續穩定在最高等級“滿意”區間,全市培訓養老服務人員達到3000人次。
推動民生消費質量升級
擴大安全優質農產品和食品供給。強化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推廣應用緩釋肥、有機肥和高效低風險農藥。強化大宗糧油產品和蔬菜、果品、木本油料質量保障。著力提高乳制品、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水平。加強冷鏈食品監管。
深入推進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加強對列入3C認證目錄兒童和學生用品的監督檢查。
促進日用消費品升級迭代和文體用品創新發展。積極引導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支持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發展。
推動建筑工程品質提升。嚴格執行《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加強建設全過程管理,強化綠色建筑專項規劃引領和嶺南特色綠色建筑技術應用,全面增強產業基礎質量競爭力。
全面增強產業基礎
和質量競爭力
提高基礎件通用件質量性能。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與產業緊密相關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穩定性,延長使用壽命。加強高端儀器儀表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提高設備精度、穩定性和標校技術水平。
強化材料質量保障能力。鼓勵引導企業積極申報參與省級“前沿新材料”重大專項,重點圍繞新型顯示材料等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提高新材料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提升裝備產品質量可靠性。支持工業企業加快研制符合省級以上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要求的裝備產品,引導工業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我市重大技術裝備廣泛應用。
引導新技術新產品
新業態優質發展
提高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設備、超高清視頻終端等數字產品智能化水平和消費體驗。推動實施數據安全管理認證制度,提升企業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能力。
推動新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增強本地產業技術優勢,支持區塊鏈、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信息光子、太赫茲、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加強研發布局,推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5G等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鏈條改造,鼓勵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共享化生產等新模式。
促進平臺企業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加強對平臺企業的督促指導,提升用戶消費體驗和使用體驗。支持企業構建形式多樣的線上消費場景,提升網絡消費體驗。
促進服務品質大幅提升
引導居民生活服務高品質發展。加強家政服務規范化、職業化建設,完善母嬰護理、家政培訓標準,推動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大力推進家政進社區,實施“家政興農”行動。提升物業服務質量,健全物業服務標準體系。
提高生產流通服務專業化融合化水平。持續優化多元化、有序競爭、互相補充的涉農金融供給體系,促進加大涉農金融投入,不斷提升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水平。
提升社會服務效能。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健全村級綜合服務功能。
以質量變革創新
推動質量持續提升
強化科技創新對制造業質量提升的引領作用。聚焦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聚焦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從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新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模式、財政科技經費管理等11個方面,推進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領域的創造型引領型改革。
推動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組織開展制造業重點產業鏈質量聯動提升行動,圍繞“1+3”等領域重點產業鏈制定方案,繪制產業鏈質量圖譜。
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效能。開展提質量強信用行動,促進“1+3”產業集群質量提升。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建設省級質量標準實驗室。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支持企業參加中國品牌日活動。深入實施全面提升制造業質量品牌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深入開展質量強鏈、強企、強縣(區、鎮)活動,開展農土特產“品質品位品牌”三提升行動。加強“粵優品”“老字號”和商標品牌的培育和保護。
提升勞動者質量素養。加強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發揮各級工會和團組織作用,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質量管理創新、質量改進提升等活動,提高員工質量意識和技能水平。(本報記者 張偉燕 通訊員 陳文華 戴小茜)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