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河源龍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
為未來研究生物學領域提供寶貴啟示
■黃氏河源龍的模式標本,黃框內為展示的前肢部分。
■黃氏河源龍龍腕部的骨骼部分標本。
○本報訊 記者 朱惠思 林梓楷 殷鑫 通訊員 黃志青 楊小莉 近日,黃氏河源龍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
此次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黃氏河源龍腕部的骨骼學特征及其對腕部收攏機制的啟示》,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國家自然博物館及河源市博物館(河源恐龍研究所)合作研究。這一成果不僅在全球古生物學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為未來研究生物學領域提供了寶貴啟示。
近一年來,研究團隊為深入厘清竊蛋龍類與鳥類的淵源,對發現自河源上白堊紀的竊蛋龍類黃氏河源龍的腕部形態及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黃氏河源龍腕部的骨骼學特征及其對腕部收攏機制的啟示》第一作者、國家自然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裘銳表示,由于大多數竊蛋龍類的標本缺乏保存完好的腕部,竊蛋龍類的腕部是否具備類似現代鳥類的手部收攏機制尚存在很多疑問,而黃氏河源龍保存完好的腕部,為研究竊蛋龍類的腕骨形態和功能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例子。
“黃氏河源龍腕部的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恐龍與鳥類演化關系的理解,還為我們探索生物形態與功能之間的復雜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裘銳介紹,黃氏河源龍腕部的形態展現出與其它非鳥獸腳類恐龍和鳥類不同的特化特征,對其腕部活動功能的分析顯示,黃氏河源龍腕部形態的改變使其手部或許能像鳥類那樣收攏,展現出與鳥類腕部功能上的趨同演化。這些特征包括尺骨遠端強烈壓縮、半月形腕骨增大以及橈腕骨角度的顯著增加,這些變化共同指向了黃氏河源龍可能具備類似鳥類的手部收攏能力。
為了進一步分析腕部結構在竊蛋龍類中的演化,研究團隊還在前人系統發育矩陣的基礎上,新添加了3個與腕部變化相關的特征。系統發育結果進一步證實,與較強的掌部收攏能力相關的腕部特征均為近頜龍超科的共有衍征或在竊蛋龍類中僅見于近頜龍超科。值得注意的是,在系統發育結果中被視為基干類群的尾羽龍科的腕部形態缺乏類似近頜龍超科或鳥類的與手腕外展能力顯著增強相關的特征。綜合竊蛋龍類腕部的形態學、功能學研究和系統發育研究,表明衍生竊蛋龍類和現存鳥類的腕部存在掌部外展能力增強,可大幅度收攏前肢的功能性趨同演化。
下一篇:沒有了